在科技飛速發展的當下,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關鍵力量之一,但隨著人工智能的應用場景不斷擴大,其面臨的安全挑戰和風險也日趨復雜。9月9日,在2024年國家網絡安全宣傳周主論壇上,全國網絡安全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發布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以下簡稱《框架》),無疑為這一時代難題提供了重要的解題思路。
安全是發展的前提。模型算法安全、數據安全、系統安全等內生風險,以及網絡域、現實域、認知域、倫理域等應用安全風險,看似微小的問題,卻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造成嚴重影響。比如近期在韓國,深度偽造技術被用于制造虛假信息,已經對社會秩序和個人隱私構成了威脅。顯然,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技術,我們不僅需要關注技術發展本身,還要兼顧社會、倫理和法律等多方面的因素,用一個全面的框架來指導人工智能安全治理。
細看這份《框架》,分為安全風險、技術應對措施、綜合治理措施和安全開發應用指引四大板塊,不僅明確了人工智能安全治理的基本原則,也明確了人工智能模型算法研發者、服務提供者、重點領域使用者和社會公眾等不同主體的安全規范,為促進人工智能的健康發展和規范應用提供了基礎性、框架性技術指南。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框架》提出了“包容審慎、確保安全”的治理原則。它明確指出,鼓勵發展創新,對人工智能研發及應用采取包容態度,同時嚴守安全底線,對危害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公眾合法權益的風險及時采取措施。應該說,這既為人工智能技術的自由探索留足了空間,也為可能出現的風險筑起了堅固的防火墻。正如古人云,“明者因時而變,知者隨事而制”,對人工智能的治理同樣需要細致入微、張弛有度。通過明確安全規范和技術標準,引導人工智能產業健康發展,不僅有助于提升我國人工智能產業的整體競爭力,還將為全球人工智能的發展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當然,《框架》的發布只是第一步,人工智能安全治理需要政府、企業、科研機構和社會公眾的共同參與。比如,政府部門應加強監管,為人工智能的安全發展保駕護航;企業應加大技術研發投入,提高人工智能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科研機構應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安全問題,為解決實際問題提供智力支持;社會公眾也應增強安全意識,正確使用人工智能產品,共同營造安全、可靠、公平、透明的人工智能發展環境。
科技以人為本。在人工智能的浪潮中,我們既要有乘風破浪的勇氣,又要有未雨綢繆的智慧。如今,通過建立健全安全治理框架,我們顯然更有信心應對人工智能帶來的挑戰,共同走向一個更加安全、可持續的人工智能的未來。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