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作為一張閃亮的“國家名片”,在高鐵建設發展、自主創新成果、運營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得到了全世界的認可。
為進一步開拓海外市場,響應國家“走出去”戰略,中國鐵建高新裝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鐵建裝備”)作為國內大型養路機械行業的領軍企業,在面對全球鐵路領域軌距、限界、軸重等標準不一,以及地質環境復雜多變的巨大挑戰下,由鐵建裝備總工程師張寶明帶領的團隊從未放棄,始終堅持創新引領,在國際多軌距鐵路大型養護裝備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的項目中取得了重大突破,獲得了2023年度云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
36年潛心研制 我國大型養路機械躋身行業領軍地位
1988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6441工廠被鐵道部確定為“大型養路機械定點生產廠”,從此走上了中國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的發展道路。
1990年,昆明機械廠試制成功國內第一臺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大型養路機械--08-32搗固車,填補了國內空白。此后,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公司相繼研制出清篩、搗固、配砟、穩定等多個系列、百余種大型養路機械設備,填補了我國養路機械產品品種和作業形式的空白,使我國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的整體技術裝備水平跨越了與發達國家近三十年的差距,進入世界先進行列。
如今,鐵建裝備已成長為我國最大的鐵路大型養路機械研發、制造及服務提供商,國內市場占有率超過80%,生產規模和銷售收入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二。
自主創新國際多軌距鐵路養護技術 打破國外技術壟斷
作為裝備制造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才是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幾十年來,鐵建裝備一直踐行著這條黃金定律,通過原始創新、集成創新和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積累了一批自主技術和核心技術,創立了符合我國國情的大型養路機械發展模式和技術體系,主持制定了一批大型養路機械行業技術標準。
張寶明介紹,大型養路機械用于高鐵的建設以及后期線路的維修養護,但由于全球鐵路領域軌距各有不同,常見的有1000毫米的窄軌、1435毫米的準軌以及1520毫米和1676毫米的寬軌等,所以大型養路機械的創新開發首先就要適應各個國家不同軌距的需求。經過他們不斷的努力,首次在國際上建立了“同軌距最小限界”設計準則。這不僅為全球鐵路大型養護裝備的統一化、標準化奠定了堅實基礎,更規劃了6類32種型譜,極大地豐富了裝備譜系。
同時,為了適應國際多軌距,應對不同線路結構、參數差異大的問題,張寶明的團隊首創了“基于有限約束B樣條擬合+分區優化算法”的新一代軌道幾何參數系統,成功打破了國外技術的長期壟斷,實現了技術的自主可控。
項目產品出口全球多地 應用技術達領先水平
在大型養路機械的智能化方面,張寶明團隊研制的智能電氣控制系統,在智能化、精度和穩定性等方面均達到了全球領先水平,為鐵路養護裝備的智能化升級樹立了新的標桿。“智能化水平的提升,不僅降低了人對機器操作的難度、提高了機器操作中的安全性,而且還保證了機器的作業質量以及設備的健康狀態。”張寶明介紹。
值得一提的是,張寶明團隊首次在國際上建成了變軌距試驗線并開發工藝工裝,實現了國際多軌距裝備的混線生產,提高了生產效率,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鐵路建設和運維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不同國家管理要求不一樣,施工組織不一樣,線路條件差異很大,那么怎么適應才是最大困難。”張寶明說。為了解決項目出口到不同國家所遇到的難題,張寶明的團隊需要去到當地了解他們的施工組織方式、管理要求、法律法規、風土人情以及氣候條件等多方面情況,才能因地制宜,進行相應的技術優化和調整。目前,該項目已經成功出口到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極大地提高了企業銷售收入、新增稅收等,有力帶動周邊高端裝備產業鏈配套與發展。
國際多軌距鐵路大型養護裝備關鍵技術及產品開發項目的成果屬于軌道交通線路維護領域原創性成果,代表了國際先進水平,在單弦測量、立軸搗固等關鍵技術上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該成果響應國家“一帶一路”倡議和“走出去”戰略,產生了顯著的經濟和社會效益,不僅是在全球鐵路養護技術領域的一次重大突破,更是鐵路行業新質生產力發展的重要里程碑。
張寶明介紹,未來,項目組將全方面圍繞標準化、簡統化、智能化、綠色化進一步開展產品研發,把中國先進的科技成果應用到產品上,引領鐵路養護裝備的創新工作更上新臺階。(禹詩琪/文 仕詩宙/視頻)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