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嚴守生態環境高壓線
發布時間: 2017-05-23 15:28:30 |來源: 光明日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浙江省永嘉縣巖頭麗水街一角。 于志新攝/光明圖片
【多彩神州·生態故事】
漫山遍野的竹海、清新怡人的空氣、潺潺流淌的溪水以及前來感受優美環境的游客——在全國首個國家級生態縣浙江安吉,這樣的場景已成為一種常態。
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重要思想的指引下,浙江以鐵的決心保護生態的意識早已覺醒,并率先探索實施生態保護紅線戰略。生態紅線讓經濟發展和生態文明保護之間達到平衡,成為引領浙江綠色發展的一項重要機制。
先行先試催生“安吉模本”
紅線就是高壓線,意味著不可逾越的邊界、不可觸碰的底線。21世紀之初,浙江就萌發將紅線的概念引入到生態保護中。2000年,安吉縣提出生態縣規劃并劃定生態紅線。當年做出的決定,意味著這個并不富裕的山區小縣,需斥資5000多萬元,搬出劃定區域內的企業。
“2015年,安吉編制了《安吉縣環境功能區劃》,包括自然生態紅線區共14處,占縣域面積近五分之一。”安吉縣環保局相關負責人說,“該區域內,所有工業項目不準入內。”
為嚴格執行區劃,僅2016年,安吉縣就否決、勸退43個不符合產業政策或選址不當的項目。單從經濟指標考量,嚴格保護生態付出的代價的確是沉重的:在湖州各縣市的經濟排序中,安吉一度倒退至倒數第一。然而,十多年過去了,如今的安吉“山巒青翠、河流清澈、空氣清新,經濟結構合理、社會和諧穩定、人居環境優美。”這是環保部對獲得“國家生態縣”稱號的安吉所做的評價。
生態文明“安吉模本”的誕生,并不是個例。浙江這片孕育蓬勃民營經濟的土壤,亦是萌發綠色發展思想的前沿陣地。從提出建設“綠色浙江”的目標任務,到創建生態省,再到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在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道路上,大膽探索,浙江闊步前行。
劃出生態保護紅線區
有關專家指出,以一條生態紅線,按照山水林田湖系統保護的要求,將碎片化的生態保護邊界連接起來,明確到位,這是一件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重要決策和行動。
2007年,浙江省環保廳就在全省試行了生態環境功能區規劃。2016年9月,《浙江省環境功能區劃》經省政府批復同意正式印發。由此,浙江著手建立“一個區劃一張圖”和覆蓋全省的環境空間管制機制。這也意味著,浙江已正式出臺覆蓋全省的生態保護紅線規劃,且劃出了702個生態保護紅線區。
據浙江省環保廳統計,全省11個設區市共編制71個市縣《區劃》。根據不同區域的不同環境目標,按6類分區要求,共劃定各類環境功能分區2433個,各執行不同功能。6類分區分別是生態保護紅線區、生態功能保障區、農產品安全保障區、人居環境保障區、環境優化準入區和環境重點準入區。其中,執行最嚴保護標準的生態保護紅線區和生態功能保障區,占到國土空間的近三分之二。
根據區劃,浙江702個生態保護紅線區,涵蓋依法設立的各級自然保護區等相關規劃的保護范圍,以及全省297個一、二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323個生態功能保障區,則主要包括全省各地河流中、上游的丘陵地區及重要河口等區域。
給領導干部念“綠色緊箍咒”
劃定紅線是基礎,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是關鍵。對于如何嚴抓落實,浙江省政府明確要求,“省級區劃確定了12條工業污染防治、7條農業面源防治、7條生態保護修復、10條其他類,共四大類36條規范化的管控措施,并將相關條款組合成為相應功能區類別的管控措施。”
此外,浙江還按污染強度和風險等級,將工業項目分為一、二、三類,各類功能區明確了建設項目準入類別。同時,每個區域都制訂了明確的項目負面清單。
給領導干部念“綠色緊箍咒”,浙江毫不手軟。2016年11月,省委出臺文件,明確提出十二種損害生態環境的情形要追究黨政“一把手”責任,而且責任人不論是否已調離、提拔或者退休,都將被終身追究。
更多生態體制改革的探索,正在為浙江生態保護紅線的守護,提供強而有力的保障。紹興市柯橋區今年年初出臺專項文件,規定“各鎮人民政府對轄區內環境保護工作及環境質量負總責”。近日,又出臺了相關的責任追究實施辦法。
作為浙江省第一個探索環保主體責任向基層延伸的地區,柯橋區此舉為解決環保監管“最后一公里”問題上了一道“雙保險”。區環保局局長張國生說:“改革最直接的成效,就是破解了部門之間的協調難題,由鄉鎮牽頭,農辦等部門參與環保聯合執法。特別是鄉鎮,開始從被動參與變成了主動負責。”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