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試驗區迎"周年考" 來看看江西"答卷"
發布時間: 2017-06-23 10:10:15 |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 |責任編輯: 曹洋
2016年9月21日,自行車選手們在萍鄉武功山景區內騎行。新華社記者周密攝
摘要: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首批選擇生態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貴州省作為試驗區。一年快過去了,他們的“考卷”答得如何,讓我們走進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之一的江西來看看……
“想不到吧,這里曾是一座稀土礦的廢棄礦區!”村果業生態農莊負責人韓先林指著山上一排排的果樹滿是自豪地說道。
走進江西贛州市贛縣陽埠鄉陽埠村,一副山清水秀、果實累累的喜人景象。
這是在列為首批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近一年后,被譽為中國“最綠省份”之一的江西正在認真作答的“考卷”的一角。
2016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設立統一規范的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意見》,首批選擇生態基礎較好、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的福建省、江西省和貴州省作為試驗區。江西等省的實踐,最終要形成一批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雙贏,既要經濟發展,也要擁抱藍天、綠水和新鮮的空氣。
以綠色工程鞏固生態優勢
讓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環境更優美
贛州市礦產資源豐富,素有“稀土王國”“世界鎢都”之美譽。然而,歷史上無序過度地開采,加上工藝落后等原因,讓贛州部分地方生態環境遭到嚴重破壞。2011年,贛州全市廢棄稀土礦山497個,破壞面積97.34平方公里,稀土礦地表土酸性污染面積達60平方公里。
近年來尤其是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后,一場大規模礦山治理行動在贛州鋪開。經過治理,一道道傷疤正在漸漸痊愈,山林在恢復綠意蔥蘢的本色。
贛州市礦管局負責人說:“每一個廢棄礦區的地形都不一樣,開采讓地貌很不規則。為更好復墾復綠,我們遵循宜耕則耕、宜林則林、宜水則水、宜工則工的原則,將廢棄礦區恢復成農用地、林果地、水塘或工業用地。”
綠色生態,這是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的江西所擁有的最大財富、最大優勢和最大品牌。2016年,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后,江西踐行綠色發展理念,以環境工程為抓手,實施了“凈水”“凈空”“凈土”等一大批工程,提升生態環境質量。
最近,江西五大河流之一的撫河正迎來一場環境整治行動。
這場行動的背后是江西投資370億元啟動了撫河流域生態保護及綜合治理工程。這一工程,不是簡單地修建防洪抗旱水利設施,而是運用水生態理念推動整個撫河流域的綜合治理,把水利工程與水上旅游、鄉村旅游等業態有機融合起來。
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以來,江西啟動實施了流域綜合治理、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體建設、重點平臺建設、生態文明示范創建、綠色發展推進、綠色惠民與生態文化建設六大工程。
這些生態保護工程從根本上是要增強群眾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的獲得感。
走進江西吉安市青原區富灘鎮龍口村,家家戶戶門口擺放著一藍一綠兩個垃圾桶,村莊內外,道路兩旁,難尋垃圾的蹤影。
“臟亂差”曾是江西很多地方城鄉環境的寫照。針對這一問題,江西大力開展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全面推廣“戶分類、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垃圾處理模式,基本建成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轉運、處理體系。
“以前,垃圾隨意倒,風大時,垃圾到處亂飛。現在村村配了保潔員,戶戶發了垃圾桶,裝滿了以后,就打電話,通知轉運車運到鄉里的垃圾中轉站,再送到區里處理。”龍口村村支書宋發海說。
“真沒想到農村還能變得這么干凈!”龍口村村民羅元濤在垃圾桶旁一邊倒垃圾,一邊笑著說道,“以前只有在城里才能見到的垃圾桶、垃圾箱、保潔員,如今在我們村里也有了!”
通過一系列綠色生態保護工程的實施,江西的生態優勢進一步鞏固。來自江西省生態文明辦的數據顯示,森林覆蓋率穩定在63.1%,居全國前列,濕地保有量保持91萬公頃;設區市城區空氣質量優良率86.2%,主要河流監測斷面水質達標率88.6%,均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除好生態好環境外,綠色生態保護工程還給群眾帶來了意想不到的經濟收益。驅車來到江西泰和縣灌溪鎮千煙洲紅壤丘陵綜合開發試驗站,滿目青綠撲面而來。千煙洲屬南方典型的紅壤丘陵,過去是“晴天一塊銅,下雨一包膿”。通過紅壤丘陵生態系統恢復工程,如今,這里已實現了“丘上林草丘間塘,河谷灘地果魚糧”的華麗轉身。
因為水土流失、土地貧瘠,灌溪鎮村民楊憶宣早年離開家鄉外出打工。而環境改善后,他返鄉創業,種植柑橘。今年,他又承包了10多畝土地,試種白木通。他說,這種作物既可以食用又可以入藥,市場前景廣闊。
以制度力量守護“綠水青山”
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生態文明建設“江西樣板”
每周,彭傳焱都會抽出一些時間,巡查鎮內幾條主要河道。
今年42歲的他是江西遂川縣禾源鎮黨委書記,也是當地幾條主要河道的河長。說起這個新頭銜,彭傳焱坦承壓力很大。他經常到河邊巡查,遇上當時不能處理的問題,掏出手機拍照上傳到鎮河長辦的微信群,及時督促解決。
在他的帶領下,鎮里幾條河流有了大變樣。“以前,河邊雜草叢生,河面垃圾成堆,老百姓都繞著河走;現在河水清澈見底,圩鎮上的鄉親們傍晚紛紛到河邊散步。”彭傳焱自豪地說。
推進河長制,這是江西以制度力量守護“綠水青山”的一個縮影。
制度建設,這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也是設立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的出發點。根據部署,到2017年,福建、江西和貴州三省將推動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中的重點改革任務取得重要進展,形成若干可操作、有效管用的生態文明制度成果;到2020年,試驗區率先建成較為完善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形成一批可在全國復制推廣的重大制度成果。
在試驗區建設中,江西牢牢抓住制度建設這個“牛鼻子”,努力形成一批可復制、可推廣的制度成果,在生態文明制度建設上打造“江西樣板”。
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近一年,“先行快跑”的江西,探索出不少制度性成果:
2016年,江西省建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劃定保護范圍5.52萬平方公里,占全省面積的33.1%,成為全國第三個正式發布生態保護紅線的省份;
在全國率先開展覆蓋全境的流域生態補償,首期籌集生態補償資金20.91億元,成為全國流域生態補償覆蓋范圍最廣、資金籌集量最大的省份;
建立五級河長制,省委書記、省長分別擔任正副總河長,7位副省級領導分別擔任“五河一湖一江”河長,在全國覆蓋面最廣、規格最高、體系最完備;
成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并于近期完成了首單林業碳匯減排量項目交易,走出一條通過“賣空氣”實現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科學的考核機制至關重要。江西省生態文明辦副主任劉兵說,在生態文明各項制度中,目標評價考核制度是“牛鼻子”“指揮棒”,是衡量生態文明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
6月底,一套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讓江西各地干部深受觸動。根據這套新的考核辦法,從今年開始,江西將在資源環境生態領域有關專項考核的基礎上,綜合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采取評價和考核相結合的方式,實行年度評價、兩年考核,對全省11個設區市和100個縣(市、區)進行目標考核,考核結果將作為地方黨政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獎懲任免的重要依據。
這不是閉門搞考核。劉兵告訴記者,年度評價按照江西省綠色發展指標體系實施,主要包含地方資源利用、環境治理、環境質量、生態保護、增長質量、綠色生活、公眾滿意程度等七方面的變化趨勢和動態進展,生成綠色發展指數。年度評價在每年8月底前完成,結果向社會公布。
新的考核機制下,領導干部離任,不僅要審“經濟賬”,還要審“生態賬”。
在成為試驗區之前,江西已有部分地區開始相關探索。2015年9月,一份審計報告在江西省新余市的領導干部中引起很大轟動。這份報告顯示,新余市渝水區原區長彭某任職期間,林地蓄積總量有下降趨勢,落實開發的耕地“占優補優”不達標準,水利資源、環境質量等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為嚴守生態保護紅線,新余市在江西省率先探索試點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
除領導干部外,群眾破壞生態也將受到制度懲罰。
今年3月,在永新縣檢察院的督促下,不慎釀成森林火災的犯罪嫌疑人劉某與當地一林場達成生態賠償協議,劉某賠償林場經濟損失6萬元,同時在林場恢復造林后,劉某需以投勞方式為林場做好恢復工作。
被列為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后,作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的永新縣積極踐行恢復性司法,對進入檢察環節的破壞環境資源類犯罪案件,依法監督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或單位與受損方達成生態修復協議,以給付貨幣、承擔勞務、親友代替修復等方式恢復生態原貌。
以綠色產業為支撐
把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把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綠水青山守住了,金山銀山也會悄然來臨。推進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不僅能讓江西收獲了良好的生存環境,也在經濟社會各領域收獲著越來越多的生態紅利。
仲夏六月,江西安福縣泰山鄉官山村東南深山之中,一個有機水稻種植基地格外醒目。
“80后”的朱海華是這個基地的主人。過去,這種幽僻山谷中的冷水田沒人要,但現在卻成了創業的優質資源。“人們越來越重視綠色環保,這里空氣、土壤、水源質量都極佳,我們不施一粒化肥,不打一滴農藥。種出來的水稻產量只有300來斤,但品質完全達到了有機標準,每斤大米售價近50元。”
通過電商、微商平臺進行銷售,如今,朱海華的訂單如潮,年銷售額達上百萬元。下一步,他力爭種植面積達到1000畝。
“青山就是資本,綠色就是財富。”江西越來越深刻地領會了這句話的含義。通過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紅土地上又孕育出新的優勢,培育出新的動能。
去年,江西宜春市在江西11個設區市中率先扛著“生態招商”的大旗走進深圳。
讓人意外的是,這次被稱為江西生態招商的破冰之旅,讓宜春市收獲了20個生態項目大單,總投資金額達168億元,涵蓋鋰電新能源、現代農業、旅游服務業、生物醫藥、光電能源、電子制造等產業領域。
“我們先后考察了5個國家級經開區,最終將項目落戶于宜春銅鼓,就是看好這里的自然生態環境。”英聯農業(中國)集團財務總監吉鳴飛說。
立足生態優勢,欠發達的江西擺脫傳統的發展路徑,正大力發展綠色有機農業、綠色低碳工業和生態旅游產業。2016年,江西省“三品一標”農產品保有量達3657個,綠色農產品品牌越唱越響;高新技術產業全年實現增加值2346.52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首次突破30%;旅游總收入4993.29億元,同比增長37.27%。
江西資溪縣地處武夷山脈西麓,堅持“生態立縣”,婉拒工業污染項目近百個,投資額超過300億元。同時,當地大力發展生態旅游業。2016年,資溪共接待游客374萬人次,今年1至4月,資溪縣共接待游客155萬人次,同比增長17.4%,成為全國矚目的旅游新星。
踐行綠色發展理念,實施“凈水”“凈空”“凈土”等一大批生態工程;探索全流域生態補償、建立高規格河湖長制、開展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等一整套綠色制度;發展一系列綠色生態產業……江西的“綠色答卷”,標注著近一年來的不俗成績。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