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常德:“綠色銀行”變廢為寶
發布時間: 2018-04-23 10:22:13 |來源:經濟日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走進湖南省常德市津市金魚嶺街道大旗村,路兩旁每家每戶存放垃圾的三桶一筐整齊擺放,見不到昔日垃圾亂扔或就地焚燒的場面。“荒貨可以兌日用品,亂丟垃圾,也就是亂丟錢呢!”村里80多歲的黃兆方一邊笑著說,一邊亮出一個綠色本本,“荒貨變的錢,都在這里呢”。黃兆方手里拿的綠本本叫“綠色存折”,大旗村村容村貌大變樣的秘密,也在這綠色存折里。
黃兆方和村民告訴記者,在村里開辦“綠色銀行”進行規范的垃圾分類處理之前,村民們的垃圾處理方式多以焚燒和填埋為主。那時,村道上、河塘里、院落中,都能見到被村民隨手扔掉的果皮、瓶罐等。2015年9月,綠色銀行正式進入大旗村,一場改變村民垃圾處理觀念的清風吹進千家萬戶。
綠色銀行,究竟是家什么銀行?村民將記者帶到了村部一家小房子前。只見房間里有貨柜,貨柜上碼放著牙刷、牙膏、肥皂等生活用品。不就是一家小賣部嗎?村黨支部書記張傳炎看出了記者的疑惑,笑著說:“垃圾分一分,廢品變黃金。這就是既環保又生財的銀行呢。”他細心地介紹,慢慢解開了記者的疑惑。原來,一間生活垃圾分類存放室就是“銀行”的“金庫”,“金庫”里,按廢舊紙品、衣鞋、金屬、玻璃、塑料和有害垃圾分類,保潔員把從村民家中收來或村民自己送來的垃圾稱重后放入其中。村民們手持的存折,便記錄著他們交來的垃圾物品及其折算金額。村部以廢易物兌換專柜就是銀行的“柜臺”。貨架上生活用品物美價廉,還會根據農時和季節進行調整。用“存折”就可以在此“取出”等價的物品,還可以“貸款”易物,只要按時存上廢品就行。
大旗村兌換員李丙珍說,每月他們下戶到村民家里收,再用車運到垃圾站,村民再拿綠色銀行存折到店里兌換生活用品或是零錢。
黃兆方有兩本存折。從2015年10月12日存52個編織袋開始,他家里共存40次,兌換了草帽、洗潔精等生活用品,還換到了10元零錢。他手里的“綠色存折”,也從最初的記賬便條,變成了綠色封皮的存折。黃兆方高興地算起了綠色銀行賬:一公斤廢紙可以存0.4元,一公斤一次性杯子可以存0.8元,一公斤農藥塑料瓶可以存0.8元,礦泉水飲料瓶一個可以存0.3元,啤酒瓶一個可以存0.1元……
綠色銀行里的錢從哪里來?記者了解到,津市主要采取“財政投、鄉村補、農戶湊”的方式籌措資金,推動農村回收垃圾處理。村里還成立了農村環境保護協會,采取會員制度吸納村民入會,實行垃圾有償處理,在外經商的成功人士還捐錢支持村里公益事業。
村民們舍不得扔掉的垃圾,到了“銀行金庫”后,又將如何處理呢?村民們將記者帶到一戶農家后院,只見一小土坑里堆放著餐廚垃圾。這些垃圾通過淺埋漚肥變成了有機肥料。在鄉有機垃圾處理站,還有機器利用菌類分解技術,讓整個鄉里的餐廚垃圾變成有機肥料。對于不可回收、難以分解的垃圾,垃圾轉運站將其壓縮處理后,交由鄉鎮統一無害化處理。
津市在推行綠色銀行的同時,每個季度還進行一次衛生檢查評比,督促村民重視垃圾分類和處理,提高環保意識。對于衛生先進戶,村里還會給他一定物質獎勵,比如垃圾桶、空調被等。對于落后戶,村里還將用廣播提醒、教育,督促整改。村民張傳炎指著村里村民環境衛生考核結果公示欄說:“衛生好不好全村看得到,做好還有獎,不愁‘綠色銀行’沒有‘存款’。”
“綠色銀行”的組建,為“綠色存折”制度的長期可推廣創造了可能,實現了3個方面的轉變:由“政府包攬”到“市場調節”的轉變;由“臨時突擊”到“長效管理”的轉變;由“要我分類”到“我要分類”的轉變。當地政府給記者算了一筆清潔賬,以財政投入為主建起“綠色銀行”,由各村采取市場化方式進行管理,增強了村民垃圾分類的主動性,每年可為津市財政節約環境衛生整治資金300余萬元。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