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口愈合得很好,再過一周就可以出院了。”此前,安比爾從給他換藥的溫州援非醫療隊醫生這里聽到這個好消息時,激動地豎起大拇指,并送上一封手寫的感謝信。
安比爾的創面,之所以能迅速愈合,溫州醫科大學校長李校堃院士團隊研發的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藥物(以下簡稱“生長因子”)功不可沒。
“這是生長因子首次在中非共和國應用。”溫州援非醫療隊隊長、溫州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醫務部主任暨玲說,這次援非他們捐贈了17箱、2000支生長因子,總價值18萬元。其間,對包括安比爾在內的150多位創面患者用藥,效果都挺好,大幅縮短了傷口愈合時間。
中非友誼醫院存放生長因子。陳忠/攝
因此,生長因子也成了當地醫患眼中的“神奇魔藥”,中非友誼醫院甚至為它們專門找了適宜的房間存放,并安排專人管理。
用了生長因子
每天換藥傷口肉眼可見在變好
溫州援非醫療隊隊長、溫醫大附一院醫務部主任暨玲介紹生長因子。秦龍江/攝
打開一個“魔藥箱”,里面整齊地疊放著120盒生長因子,每盒都有一瓶凍干粉、一瓶緩沖液,一個噴頭,這些組成一支生長因子。
今年25歲的安比爾是中非首位生長因子受益者。此前,他的左小腿因受傷導致多處創面,近一年來反復潰爛,始終無法治愈。
9月19日,溫州援非醫療隊專家為安比爾做了清創和負壓引流手術。“這臺手術是中非首臺創面修復手術。”中非友誼醫院院長肯特·讓·克里索斯托姆說,此次手術還開創了中非醫療史上的“三個第一”:第一次運用神經阻滯麻醉、第一次采用負壓封閉引流術、第一次應用生長因子。
“清理了壞死炎性組織后,我們在他的新鮮創面上噴灑了生長因子。兩天后,在創面恢復良好的情況下,又給他做了植皮手術。”暨玲說,生長因子提高了植皮成活率,縮短了住院時間。
“之前一年都治不好,這次這么快就治好,中國醫生技術高,生長因子也很神奇。”安比爾說。
有同感的還有45歲的內剛德馬爾等創面患者。“我的左下肢也爛了一個多月了,都是膿,很臭。經過中國醫生處理,用了生長因子,現在一點也不臭。”他說,這么小小的一瓶噴劑,作用這么大,“每天換藥,肉眼都可以看到傷口在變好。”
援非開了好頭
對生長因子走出國門充滿信心
20年前,李校堃院士被溫州醫學院(現溫州醫科大學)作為人才引進,他將研究方向瞄準生長因子領域,帶領團隊攻克生長因子成藥難題,研發出國際上首個成纖維細胞生長因子藥物,全面提高了創面愈合質量。與生長因子有關的技術應用、項目,曾先后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目前,生長因子在國內創面修復中已廣泛應用。
“全球約1%的人口被持續性的創面問題困擾,生長因子走出國門,意義重大。這次援非開了好頭,讓我們對生長因子走出國門服務更多創面患者充滿信心。”溫州援非醫療隊隊員、細胞生長因子藥物和蛋白制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助理倪鴻海說。
由溫醫大附一院與中非友誼醫院共建的創面感染與修復科已于9月19日成立。兼任該科主任的班吉大學外科高級教授、友誼醫院大外科主任安徒瓦納說,中國科學家研發的生長因子在中非得以應用,這將更好地推動友誼醫院創面修復工作開展,使更多難愈性創面患者受益。
“回國后,我們團隊將進一步開發適合常溫運輸及非洲環境的生長因子產品。”倪鴻海說,這次援非他調研了當地的制藥廠和醫院,并與政府部門洽談探討,探索將創面修復相關藥品生產基地建在非洲,造福非洲人民。
李校堃院士說,溫醫大將積極落實中非衛生健康伙伴行動,與包括中非在內的非洲國家探索共建聯合醫學中心、打造創面修復港、聯合企業赴非投資辦廠,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把生長因子傳遞的“膚生大愛”傳播到非洲更多地方。(陳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