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宮“迷樓”符望閣有望2020年開放 多“謎題”待解
發布時間: 2016-08-17 11:20:30 |來源: 新京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2001年,故宮與美國世界建筑文物保護基金會簽署倦勤齋修復合作協議,2006年擴大至整個乾隆花園,符望閣也包括在內。圖為倦勤齋。新京報記者浦峰 攝
故宮東北角的乾隆花園內,不僅有微縮了江南園林景觀的倦勤齋,還有一處三層高的符望閣,因樓內各間房屋回環往復,行走其間有誤入迷宮之感,被稱作“迷樓”。
始建于乾隆37年(1772年)的這座小樓原本是乾隆退休后養老休憩所在,其內的乾隆御筆貼落“誠符我望唯靜候天恩”,是其名字出處。
退位不還政的主人最終在紫禁城政治中心養心殿逝世,卻留下遺詔要求后世子孫僅可以太上皇身份入住,使得200多年來,符望閣主體未受嚴重擾動。
2001年起,故宮與美國方面共同簽約修繕,預計將于2020年開放。
■ 探訪
多種裝修均屬紫禁城孤例
紫檀嵌玉櫊罩、雙面繡檻窗、點螺雕漆迎風板、沉香嵌玉花窗……200年后的它們已是滄桑盡現,輕塵卻掩不住這些裝飾往昔的浮華與精致。
時至今日,里面甚至留著當年的“小紙條”——泛黃的宣紙上,寫著“李三七”,“都是當年留下的紙條,可能是工匠用來做記錄的”,故宮古建部總工程師王時偉記得,十多年前他們打開符望閣時,里面雖然陳舊,但是建筑構架基本完好。
符望閣內檐木裝修普遍采用包鑲工藝,王時偉說,設計者為彰顯室內雍容華貴之氣,所用木材均為紫檀、楠木等名貴木材。
不能全用實心木材,是因為清中期名貴木材資源已大幅減少,所以兼顧節約用材與視覺上的美觀稀有,只能選用當時還十分易得的楠木作為內心,以紫檀木等模板拼接包裹于外。
比如有一處由兩層木材組成的透雕紋飾,面層木材為白木香(沉香木),底層木材為楠木,為了節約珍稀的白木香而分層透雕。
因為白木香能夠散發出油油的香氣,多用于把玩件上,如此大規模地應用于室內裝修實屬罕見,在紫禁城中尚屬孤例。
同樣屬于孤例的,還有在符望閣南側的須彌座上的三槽漆紗彩繪夾紗隔扇。王時偉說,漆紗是一種經緯糾絞交織并滿飾中國傳統金箔的織物,為了增加織物的挺括和平整,匠師于紗面上涂刷大漆滿飾金層,直到今天,用手觸摸,雖已脆化,但仍然能夠感受到它的挺固和嬌艷。
在故宮建筑內檐裝修,漆紗彩繪夾紗工藝僅此一處,造價自是不菲,卻只用于隔扇裝飾。“沒什么原因,就是乾隆本人喜歡唄”,王時偉說,可以稱之為,“有錢,任性”。
不過,當年乾隆掛的“任性”之作,也成為了如今的難題,“很多工藝雖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失傳,但目前確實還難以恢復”,王時偉說,紫禁城獨一份的漆紗目前仍在做研究,需要從顯微鏡下面看結構,再考慮怎么復制。
“畢竟以前也只有宮里才用這些”,他說,這些手藝的工藝脈絡尚存,但需要逐步摸索做法,這些謎題才能慢慢解開。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