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3%受訪者發現人們買年貨更注重精神消費
春節越來越近,家家戶戶已經開始購置年貨,電商平臺也紛紛推出了“年貨節”銷售活動。如今年貨品類更加豐富多樣,除了傳統的食品、酒水和衣服,數碼產品、休閑旅游、家居家電等都進入了年貨清單。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48%的受訪者已購買年貨,48.6%的受訪者正打算購買。在年貨購置渠道上,55.8%的受訪者傾向于電商平臺。60.9%的受訪者發現目前年貨中健康養生消費突出。對于年貨的變化,68.3%的受訪者覺得人們更注重精神消費。
60.9%受訪者發現年貨中健康養生消費突出
沈陽市民莫寧(化名)這兩天正忙著置辦年貨。“我給家人買了新衣服,還買了些青菜和魚蝦,清淡有營養,另外準備了些紅酒和特產走親訪友用。這兩天準備在網上選一些小家電。”莫寧說,今年春節,她們一家還計劃出門旅行。
在成都工作的23歲女孩王箏(化名)最近在網上給父母買了按摩養生器材和產品,并已直接郵寄回家。她打算過兩天給自己換一臺新冰箱。王箏今年在線下買的年貨只有幾件外套,她認為衣服還是得在實體店試穿才能看出效果。
調查顯示,48%的受訪者已購買年貨,48.6%的受訪者正打算購買,3.4%的受訪者不打算購買。受訪者購買的年貨種類上,食品(70.8%)和酒水飲料(67.3%)依然最普遍,接下來是服飾(38.9%)、春聯和年畫(38.8%)、特產(38%)等,旅游休閑(26.2%)、家居家電(23.2%)、美妝飾品(22.8%)等也占據一定比例。在年貨購置渠道上,傾向于網上電商平臺的受訪者(55.8%)要多于傾向線下商店和市場的受訪者(44.2%)。
莫寧表示,如今即使在春節期間,蔬菜在周圍大型超市也隨時能買到,方便衛生、干凈保鮮,不像過去得提前囤很多。
“我身邊有人給家里長輩送了智能手機、首飾、衣服、足療機等,感覺年輕人送的物件更實用了,也更注重與家人的情感互動。”湖北武漢姑娘張承玉對記者說,她也給家人訂了春節旅行,一家三口過了大年初一就啟程。
如今年貨消費有了哪些變化?調查中,60.9%的受訪者認為健康養生消費突出,有機蔬菜、蛋奶和豆制品等受歡迎,59.2%的受訪者指出年貨品類豐富多樣,不再限于食品、炒貨、服裝等,55.3%的受訪者發現人們消費水平升級,精品年貨更受青睞。其他變化還有:家電、智能產品等“大額消費”更加普遍(29.1%),更注重溝通情感和實用性(27.9%),各種創意年貨誕生(21.3%)等。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國際貿易研究部主任趙萍指出,當下年貨主要有兩個變化,一個是隨著互聯網的滲透,“年貨節”逐漸深入人心。不僅是城市,農村消費者也開始通過網絡購買年貨,網絡已經成為一個特別重要的年貨購置渠道。另一個是年貨種類多樣化,除了以往的吃穿用,文化用品以及相關服務也成為人們過年期間重要的消費對象,甚至是剛需。
68.3%受訪者發現人們買年貨更注重精神消費
調查中,對于年貨的變化,68.3%的受訪者覺得人們更注重精神消費,58.2%的受訪者認為這反映出人們生活水平和質量的提高,55.7%的受訪者認為購買渠道多樣化反映出社會服務的進步,36.2%的受訪者認為這折射出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
“以前一到年根兒,街上趕集人擠人。現在人們生活水平提高了,好吃的平日里想吃就吃,年前集中購物的人少了,過年更重要的是家人團聚和互送祝福。”莫寧說。
王箏認為,很多商品在網上就能對比和選擇,趕上線上優惠活動,比在實體店便宜,另外還可以送貨上門,省時省力。
“年貨的變化是國人消費能力上升的一個重要體現,是中國消費平穩較快增長的一個縮影。”趙萍分析,年貨發生種種變化,一是因為人們收入水平提高了,老百姓越來越富裕,年貨需求也更多元化,二是技術驅動所致,“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電子商務國,隨著物流、支付等電子商務生態鏈不斷完善,越來越多實體經濟與電子商務實現了融合”。
對于當下年貨的時代特色,63%的受訪者認為是年貨品類趨于“日常性”消費,54%的受訪者指出網絡成了熱門選購渠道,35%的受訪者發現“土”貨和“洋”貨受歡迎。
調查中,52.4%的受訪者發現年貨消費中休閑娛樂類精神消費增加。
趙萍認為,年貨會打上時代的烙印,當前,信息技術的影響和精神文化消費的增多是明顯的時代特色。“消費本身是一個與時俱進的過程。隨著經濟發展、技術創新、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人們對于年貨的需求越來越多樣化,任何一年的年貨可能都會有不同的內涵”。另一方面,春節是重要的傳統節慶,包括了很多傳統文化元素。“一些老字號、歷史悠久的品牌要加快創新和發展,以更好的商品和服務滿足消費者需求,傳承傳統文化,和消費者建立起更多文化共鳴”。
參與本次調查的受訪者中,00后占0.7%,90后占25.7%,80后占51.1%,70后占16.6%,60后占5.2%。來自一線城市的受訪者占29.6%,二線城市的占45.5%,三四線城市的占18.9%,城鎮、縣城的占4.2%,農村的占1.7%。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