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源里菜市場約200米長的通道兩邊排列著142個攤位
一位外國顧客正選購調料
有人說它是北京最有國際范兒的菜市場,有人說它是北京最時尚的菜市場,還有人說它是北京名頭最響的菜市場……在互聯網的世界里,北京三源里菜市場是個名副其實的“網紅”。許多人慕名來此,或為購物,或為拍照,或為追星。走進它,你會發現,在這里可以聽到南腔北調、品嘗到來自五湖四海的美味,每一種飲食習慣、飲食文化都會得到尊重。這里有北京城包容、溫暖的一面。
在這里,買賣日復一日地進行著,人們用不同的方言、語言交流,市場里充滿了獨特的生活情趣。五顏六色的蔬果、活蹦亂跳的海鮮如同藝術品般,吸引著生活在北京的“生活家”們。人們在這里品嘗這座城市獨特的煙火味兒,體會平淡日子里的生活智慧。
留在北京的理由
40多歲的李翠芳在三源里菜市場經營著一家主營調料、奶制品、蛋制品的鋪子。從老家山東泰安初來北京時,李翠芳在朝陽區團結湖附近的菜市場租了個攤位,后來菜市場拆遷,她就來到了三源里菜市場?!按蟾攀?996年吧,那會兒這里的攤位遠沒有現在這么緊俏。”李翠芳回憶起當初來三源里的經歷,覺得很慶幸?!耙郧澳睦镏酪u這些進口食品,都是因為經常有客人來問,慢慢地才開始了解、入行?!崩畲浞贾钢浖苌系倪M口調料介紹,過去主要是外國人來買,這幾年來買的中國人也越來越多了。
如今,孩子已經成家,這個攤位主要靠李翠芳和丈夫兩人打理。李翠芳說,在北京20多年,已經習慣了這里的生活。“生意也上軌道了,積累了好多固定客戶,如果我們不做了,感覺還挺舍不得這些老顧客的。”李翠芳說。
位于北京市朝陽區順源里的三源里菜市場,門臉并無特別之處,原本就是一個普通的傳統菜市場,2013年經過封閉升級改造之后,因其整潔的環境、種類豐富的菜品,逐漸吸引越來越多的顧客。走進菜市場,長約200米的通道兩旁,排列著142個攤位,售賣蔬菜、糧食、茶葉、水果、海鮮、肉類、主食、各式調料等,每個攤位面積幾平方米到十幾平方米不等。許多攤主都和李翠芳一樣,已在此迎送了20多個春秋,經歷過嚴冬搓著手在街邊賣貨,見證了三源里菜市場從一座露天菜市場到如今干凈、整潔、倡導無現金支付的現代化菜市場的轉變。
來自黑龍江齊齊哈爾的老孫算是菜市場里的“新人”,他替老板管理著一個經營糧油的攤位。雖然來到市場才三四年,卻已經驗豐富。老孫用手指點著一袋袋糧食如數家珍:“外國人更愛買白蕓豆、紅腰豆、奶花豆等。油嘛,愛買橄欖油、葵花籽油等。”送走一位買了巴基斯坦大米的外國顧客,老孫感慨,三源里菜市場確實有它的特別之處,“我在這兒學到的經驗,在別的地兒可能要多花一倍時間。”
國際美食集中地
由于靠近使館區,周邊還有五星級酒店、外交公寓,三源里菜市場吸引了許多外國人光顧。菜市場的攤主說,來的客人中差不多1/3都是外國人。因此,中英文價目表幾乎是每家攤位的標配,許多攤主都能說上幾句簡單的英語,還有攤主閑暇時專門學英語。外國顧客的頻頻光臨,讓這里的各國美食日漸增多,有網友說,在別處買不到的食材可以去三源里試試。
美國女孩麗莎住在姚家園路上的一個小區,距離三源里菜市場6公里左右,每隔三五天,她就會騎著共享單車去采購一次,咖啡、調味品、奶酪,或是牛肉、龍蝦。雖然來中國已經6年,愛上吃中國菜,但是自己做飯的時候,麗莎還是想買到正宗的“美國味道”。“我只吃得慣這種口味的奶酪?!丙惿χ蛴浾邠P了揚手中的奶酪,在麗莎的朋友圈中,三源里菜市場靠著口耳相傳,名氣越來越大,她經常會在逛菜市場的時候碰到老朋友。
曾經有一部名為《阿琳》的紀錄片,主人公就是三源里菜市場的阿琳,來自福建龍巖長汀的她,幫嫂子經營著一家東南亞特色調料店。經過十幾年的發展,小店已經有了許多來自廣東、香港、東南亞的老顧客。
“現在生活條件都好了,網絡也發達,許多年輕人喜歡自己做世界各地的美食?!崩蠈O說,一到周末,總能看見年輕人舉著一張長長的清單挨個攤位買食材,“基本沒有買不到的?!?/p>
慰藉鄉愁的地方
5年前,為了幫女兒帶孩子,55歲的劉女士從江蘇老家來到北京。長期生活在北京,劉女士逐漸適應了這里的天氣、交通、環境,唯獨對買菜這件事耿耿于懷?!拔覀冃^附近的幾個菜市場都太小了,品種不多,菜也不夠水靈。哪像我們老家的菜市場,一大片一大片的,盡是當地產的時令蔬菜。”說這些話的時候,劉女士已經在三源里菜市場巡了一圈,“這里的菜品種挺全,不過價格也比別的菜市場貴呢?!眲⑴空f,生在水鄉的女兒自小愛吃魚蝦,但是在北京卻難買到地道的湖鮮,只能時常買些海魚海蝦給女兒解饞。同小區的鄰居帶著劉女士去過一次三源里菜市場,那里品類豐富的海鮮讓劉女士看花了眼,自此之后,每周劉女士至少去一趟。海鮮攤主章春鳳便是在那時結識的。
第一次在章春鳳那兒買蟶子時,劉女士順嘴問了一句“您是哪里人”,章春鳳答“浙江的”,一下讓劉女士多了幾分親近感。“江浙離得近嘛,就像碰到老家人一樣,覺得親切?!庇谑牵灰I海鮮,劉女士就直奔她的攤位。
三源里菜市場有好幾個海鮮攤位,從常見的蟶子、花蛤到澳洲龍蝦、挪威長腳蟹,應有盡有,可以滿足不同食客的需求。幾乎每一個攤位都有自己的老主顧,多年的交往,攤主們多半對老顧客的口味喜好已經很熟悉。“比如有些顧客只買南方來的海鮮,有些則相反。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嘛,口味是很難改變的。”一位海鮮攤主說。
這一趟逛下來,劉女士很高興,因為她買到了馬蘭頭和豌豆尖,這些菜在北京別的菜市場不易找,卻是春天的老家最常見的菜,也是一家人最想念的春天滋味。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