貧困地區大學生創業受困發展瓶頸 須突破“天花板”
發布時間: 2017-09-25 11:10:31 |來源:經濟參考報 | |責任編輯: 曹洋
“城歸”學子,載夢而歸。過去五年,記者在寧夏西海固地區采訪了一批“返巢”大學生,他們開工廠、辦學校、搞生態養殖、做鄉村旅游,將青春拋撒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成為貧困地區發展的新生力量。不過記者采訪發現,西海固地區大學生創業也遭遇了一系列瓶頸,人才問題、資金難題、市場容量等束縛他們創業的手腳,返鄉“金鳳凰們”期盼政府能精準施策,在人才、資金、市場等方面給予更多傾斜政策,助力他們更好地服務家鄉。
離開者:從未后悔曾經的拼搏
“其實廠子狀況挺好的,轉出去特別舍不得。創業這些年,有過失落和彷徨,但走到今天,我從不后悔,因為每一次的困苦經歷都教會我面對以后生活的毅力和堅強。我想告訴正在創業的年輕人,‘堅持最重要’。”馬秉蓉說。
馬秉蓉是記者回訪的九名創業大學生中唯一的女大學生。4年前的采訪讓人記憶深刻,當時,她放棄北京的“白領”生活,回到家鄉當“菜農”,注冊了“綠馨芽苗菜培育中心”,主要培育芽菜。創業不易,馬秉蓉在潮濕陰暗的車間里一待就是幾小時,雨雪天騎自行車送貨摔倒是常事,但她從未后悔,“這小小的芽菜,讓我實現了創業夢想,更找到了人生的價值。”
“我現在不干了!”馬秉蓉低沉的聲音從電話中傳來。原來,因為身體及家庭原因,她前不久忍痛把廠子轉了出去。
像馬秉蓉一樣離開的還有三人。固原市彭陽縣種植金針菇的買吉財考取了公務員;固原市西吉縣跟隨父親辦家庭農場的蘇德國年初去了美國留學;西吉縣飼養梅花鹿的楊金平3年前想轉項目培育“烏骨羊”,需改建養殖棚,但廠區地處縣城規劃范圍內,被相關部門叫停。
生活穩定的買吉財有時也會想如果當年繼續創業,現在會怎樣。2011年,他以科技特派員的身份到彭陽縣種植食用菌,政府提供平臺,3年創業期每月給1000元補助,還提供機會讓他去福建學習了40天。然而,由于初次種植,缺乏經驗,管理粗放,種出來的食用菌污染嚴重,幾乎“全軍覆沒”。
“前期政府支持很大,所以自己虧損很少,但這時政府要求擴大規模,我綜合考慮就放棄了。”他說,當時三個合作伙伴手里只有20萬元,全投進去都不夠,而且第一次還失敗了,壓力太大。如果讓慢慢投入,可能還會繼續做下去。
“我用一年時間來創業,雖然失敗了,但豐富了人生閱歷,并未虛度。”買吉財說。
堅守者:量與質“齊飛”
記者回訪發現,五名仍在堅持創業的大學生,經過大浪淘沙,其創業項目的規模效益有了很大變化。
37歲的王建國2004年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后以一臺二手電腦起家,開辦了固原市第一個計算機技術培訓學校。2012年12月采訪時,他學校的年培訓量為3000人。“留在大城市,無法為家鄉的改變做任何事情。家鄉脫貧需要現代人才,這就是我的事業。”
四年半后,王建國已在固原市最好的地段買下1200平方米的辦公樓,培訓內容從電腦擴大到會計師和家政服務,有了分校,一年培訓量超7000人。
2010年,29歲的焦建鵬放棄城市年入百萬的公司,回到家鄉西吉縣吉強鎮龍王壩村,流轉3200畝土地成立合作社,發展林下種養殖;2014年,他籌建了“龍泉灣山莊”生態餐廳;2015年,他成立寧夏瑞信龍王壩生態文化旅游村股份有限公司,產業涵蓋林下種養殖、生態采摘、餐飲、娛樂休閑、住宿等,年接待游客超過10萬人次,旅游年收入近千萬元。
“創業,就是為了一顆不安分的心。”焦建鵬說,家鄉守著這么好的生態資源不能再受窮了,“靠山吃山”應該有出路。
談及此次創業,焦建鵬自認挺順風順水。“不是我運氣好,而是我在找準目標后,以‘小步’往前走,而不是為追求規模盲目投資。”他說,在農村創業最缺的是有想法的“人”,農業投資大、回報慢,很容易造成資金鏈斷裂。不去學習和思考的投資,只會把活錢變成死錢。
“說白了,創業無非就是專注和極致,但在這個世界上,能一條道走到黑的人太少了。”焦建鵬說。
對于大學生創業,有觀察人士稱,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如火如荼之際,激發大學生創新意識,為他們廣泛參與創業活動提供制度保障可謂是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因為大學生正值朝氣蓬勃、敢闖敢干的年紀,面對高風險的各類創業項目,他們具有“試錯”的年齡優勢和百折不撓的抗打擊能力。創業成功了,不僅成就了個人,還能帶動一大批人就業,創業失敗了,在“社會大學”里摸爬滾打之后,會提升自我的各項素質,也是難得的人生閱歷。
政府“力量”助力創業夢
盡管大學生回鄉創業的初衷各有不同,如為了照顧老人、夫妻團聚、改變家鄉面貌等,但有一個共同的原因則是家鄉創業政策好。而從他們的事業發展軌跡來看,創業培訓、創業大賽、創業孵化園、創業擔保貸款等扶持效果明顯,幫助他們熬過了最初困難期。
據固原市就業創業服務局副局長仇建平介紹,固原市專門制定了大學生創業引領計劃工作實施方案,主要提供低成本、便利化、開放式的綜合創業服務平臺和發展空間,以及免息提供擔保貸款等。以2016年為例,全市共引領107名高校畢業生自主創業,開展大學生創業能力培訓175人,發放擔保貸款150人1462萬元。
據了解,目前,固原市有3個接納大學生創業的創業園。固原市投入450萬元,改造3400平方米的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及人力資源市場,入駐創業實體50戶,其中大學生25人;原州區在農資城打造6000平方米的電商創業服務平臺,已入駐創業實體36戶,其中大學生28人;彭陽縣投資300萬元,新建600平方米的電商創業孵化基地,已入駐企業20戶,其中大學生14人。
回訪的大學生基本都享受過扶持政策。“我剛創業時免費在固原市經濟開發區大學生創業園待了三年,享受了兩次免息創業貸款,這些政策對剛出校門就創業的我們太及時了。”在固原市從事低壓配電柜生產及銷售的創業者周凱說。
如今,他租下了以前免費的辦公室和廠房,一年租金4.4萬元。“盡管有點高,但畢竟企業發展起來了,在承受范圍內。”周凱介紹說,2016年他的營業額520多萬元,再等兩三年做得順一點,他計劃購買20畝地自建廠房。
一些創業大學生反映,如果說創業孵化園和創業擔保貸款解決的是實際問題,那么各種創業培訓、創業指導則幫助他們“過濾”創業點子,拓展“人脈”,讓他們在創業的道路上走得更穩。“我現在仍與創業導師保持聯系,他是一名成功的商人,當初為我介紹了很多銷售客源,如今我有困難疑惑,他還會盡量幫忙。”楊金平說。
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效果明顯
“返巢”創業大學生引發的鯰魚效應十分明顯,在貧窮的西海固地區激起創業干事的火花,輻射周邊,帶動一片,有效促進了脫貧攻堅工作。
從西安交通大學畢業返鄉開設電腦培訓學校的王建國告訴記者,創業13年,他有兩件事引以為傲:一是改變了家里人對創業的偏見;二是培養出了一大批小老板。
“我創業時遭到家里人一致反對,說你好不容易跳出去了,回來干啥?讓我考公務員,給家里撐面子。但現在大家爭相創業,親戚中有6人開公司。創業學生也超過300人了,固原市四分之三的廣告公司都是我學生開的。”他說。
在農村,返鄉創業大學生帶動村民脫貧致富效果更明顯。陳澤恩大學期間就“遙控”指導父親養殖中華蜜蜂(土蜂),兩年前從城市回到老家——固原市彭陽縣孟塬鄉小石溝村,一心創業,如今家里有300多群蜂,擔當固原市養蜂協會副會長、孟塬鄉養蜂協會會長。
“這兩年陳澤恩父子倆給村民開培訓班,手把手教他們養蜂,同時培育提供蜂種,目前全村養蜂戶從二三十戶發展到上百戶,孟塬鄉正在全力打造全區養蜂名鄉。”彭陽縣勞動就業服務局書記虎威說。
焦建鵬則帶動了固原市西吉縣龍王壩村上千村民創業就業,正因其有“創富”能力,2015年初,他還被選舉為龍王壩村村主任。“我所做的一切是給了大家脫貧的信心。龍王壩村一共有八個村民小組,以前五六組因為所處位置海拔高,沒有水澆地,娶媳婦都困難,但這兩年通過鄉村旅游的帶動,這兩個小組村民的收入已經遠高出其他小組。看到有發展希望,很多外出務工的村民都回來,經營農家樂或者在公司基地打工。”焦建鵬說。
焦麗娟就是五組村民,去年3月她花了一萬多元將老房子改成民宿,最多能接待26人,旺季每月收入四五千元,淡季也有兩千多元。“開農家樂效益好,鄰居都來問我怎么辦營業執照。以后還打算蓋一些檔次更高的房子,把生意做得更大。”
新觀念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
新鮮的血液帶回新鮮的理念。記者采訪了解到,返鄉創業大學生引入先進管理經驗,助推了西海固地區農業轉型升級。
蘇德國從山東大學畢業回家幫忙兩年,對農場的改變是巨大的:他理順了父親名下6家公司的人事管理關系,更說服父親聘請職業經理人。
“我們西海固遍地是黃土,遍地也是金子,會用了,黃土就能變成金子,不會用,黃土就永遠是黃土。用兒子的話說,必須要補充新的血液,才能一步一步慢慢發展。”蘇相鋒說。
記者在向豐農場看到,時間僅過去一年,新建的21個菜棚已種上瓜果蔬菜,“生態餐廳”正在建設中。“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就剩最后幾年時間,我們的目標是3到5年內把農場打造成一、二、三產業互相融合的現代農業生態園。”從上海來的職業經理人徐金國說。
同時,返鄉創業大學生對綠色、生態、安全、健康的重視,正逐步改變當地農民的傳統農業生產觀念,促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大學生張偉經營著“九錦匯天然蜂產品”,在與農戶簽訂協議時明確要求“沒有農殘和抗生素”,檢測不合格連自己父親的蜂蜜也不收。“我們正在打品牌,品質好才有好價錢,現在農戶也接受了這個理念。”
而在陳澤恩及大量村民養蜂的帶動下,孟塬鄉小石溝村附近的村民們種地再不使用農藥了。
貧困地區創業應去瓶頸多扶持
返鄉創業大學生表示,創業本就不易,更何況是在西海固地區,人才問題、資金難題、市場容量等限制了再發展,期盼政府能精準施策,幫助他們更好扎根家鄉。
一是出臺更多優惠政策吸引人才回籠。蘇德國說,在西海固創業的最大感受是當地人才外流太嚴重,他學成之后肯定會回家鄉繼續努力,更希望能帶著好的市場機會和人才回去。“人才隊伍建設是決定企業能否做大做強的關鍵,這一點在農村也不例外。”焦建鵬說。
二是金融方面給予更多支持。張偉說,固原地區金融市場不活躍,貸款門檻高,額度小,周期也短,企業剛發展有一點起色就到了還款期,給企業造成一定壓力。
創業大學生、寧夏寶光電氣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凱說,商業貸款門檻高,小企業只能通過擔保公司貸款,除銀行利息外還需額外支付擔保費用,負擔較重。他們期盼政府在項目立項、金融政策等方面給予更多支持,使企業做大,更好地帶動當地農民脫貧。
三是進一步優化創業環境。大學生楊金平曾靠養梅花鹿賺得第一桶金,想轉型時卻因廠區地處縣城規劃范圍內,被相關部門叫停“改建”。“像我這塊地,我理解政府有規劃,但希望政府能給出時間表,讓我知道下一步該怎么辦。”他說。
此外,也有業內人士稱,要更好地促進大學生創新創業,讓新制度發揮實效,還必須完善具體的配套措施和細化的操作辦法。例如,學校可在大學生入學起就給予具體的創業指導,讓大學生盡可能早地接觸管理和經營知識,為提高創新創業質量打下基礎;地方政府和企業、科研院所可新建一批創新創業孵化示范基地,就近吸納有創業點子的學生,提供政策、金融等方面的支持,“扶上馬”再“送一程”;教育部門可對高校學籍和學分管理制度進行革新,讓學生們可以根據自身學習興趣和能力,合理安排學習計劃,讓創新創業真正成為學習成果的延伸。(記者 艾福梅 趙倩)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