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久久鬼色97,国产精品婬乱一级毛片,亚洲综合色区无码专区,国自产拍91免费观看

 

思想縱橫:讓企業家精神競相迸發

發布時間: 2018-04-23 16:33:19 |來源:聯盟中國 |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 曹洋

 

【編者按】改革開放四十年來,中國的企業家們一度在迷茫中摸索,尋找方向,努力理解和實踐真正意義上的企業家精神。關于財富與社會、創新與桎梏、技術與未來,是他們躲不開的話題。

在具體實踐中,立志于“用薄膜太陽能改變世界”的漢能,是中國民營企業發展進程中的一個精彩藍本。作為漢能的創始人、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是受人尊敬的企業家之一:24歲下海創業,摸爬滾打三年;30歲進軍水電,歷時八年傾盡全力建成世界最大的民營水電站——金安橋水電站;42歲劍走偏鋒,投資薄膜太陽能技術,只手創造薄膜太陽能和移動能源行業。

一代代企業家輪番登臺,以自身實踐點亮本土的商業文明之光。他們的肺腑之言足堪傾聽。如今,“華族”企業家精神和自信鑄成幾分?本土環境和行業土壤是否養分充足?歷經磨難、彩虹初現之時,企業家精神價值幾何?

4月23日,《人民日報》理論版“思想縱橫”欄目刊登了李河君的署名文章《讓企業家精神競相迸發》,從中我們可以管窺這一代企業家在歷經摸爬滾打之后的思考,進一步理解企業家精神應當如何服務于新時代的使命。

思想縱橫:讓企業家精神競相迸發

李河君

(原載于2018年4月23日《人民日報》理論版“思想縱橫”欄目)

企業家是經濟活動的重要組織者,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中堅力量。我國的企業家群體伴隨改革開放大潮成長壯大,為推動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當前,我國正在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尤其需要大力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讓企業家大顯身手。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這體現了對新時代改革發展形勢和經濟社會發展規律的深刻把握,也是對企業家創新創業的高度肯定和殷切期待。當前,面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緊迫任務,亟須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培育發展新動能,亟須包括企業家在內的各類經濟主體煥發創新精神、拿出創新舉措。從一定意義上說,企業家在創新創業中處于“領頭羊”位置,如果企業家不能充分發揮“頭羊效應”,經濟發展就會缺乏創新活力。新的時代條件和發展任務要求大力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一位哲人說過,“高尚的競爭是一切卓越才能的源泉。”讓企業家精神競相迸發,關鍵是營造健康的市場環境、公平的競爭環境、良好的營商環境。過去一個時期,我國中小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比較突出,不同企業在資源獲取、市場準入等方面存在差別待遇。企業之間如果缺乏平等競爭,市場如果在資源配置中不能起決定性作用,不僅難以激發民營企業的創新活力,也無法發揮國有企業的創新精神,其結果只會阻礙企業家精神的整體培育。事實證明,激發創新活力和企業家精神,必須把該放的權放到位、該營造的環境營造好、該制定的規則制定好,讓企業家把全部精力都用在創新創業上。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央深入推進簡政放權,建立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制度,大力營造保護企業家合法權益的法治環境;致力于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厘清政府和市場邊界,打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大力弘揚企業家精神,努力培育尊重和激勵企業家的社會文化氛圍。全黨全社會對企業家的高度重視,讓企業家精神日益充分地迸發出來。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企業家精神的靈魂。企業家要從市場形勢、企業發展狀況出發,解放思想、打破常規,增強創新能力,持續推進技術創新、模式創新、管理創新。同時,政府要采取有效舉措,讓企業家增強創新自信、拓展創新空間,不斷激發其創新活力和創造潛能。比如,可以吸收更多企業家參與國家科技創新政策、規劃、標準的制定,向企業開放專利信息資源和科研基地,引導金融機構為企業家創新創業提供資金支持,探索建立創業保險、擔保和風險分擔制度。

讓企業家精神競相迸發,離不開鼓勵創新、寬容失敗的社會文化氛圍。只有善待挫折、寬容失敗,才能真正鼓勵探索、激勵成功,才會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意識、創新精神。特別是在企業改革發展爬坡過坎的攻關期,對于企業家以增強企業活力和競爭力為目標,在大膽探索、銳意改革中出現的失誤,只要不屬于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違法經營、不當牟利,就應給予更多理解、寬容和幫助,以更好激發和保護企業家精神。

附文:

讀懂李河君:“冒進”還是“遠見”?

(原載于中國新聞網,2017年11月24日)

image.png

中新網11月24日電15年前,漢能創始人李河君要以一個民企之力建一座比葛洲壩還要大10%的水電站,沒有人當真,用他的話講:“全中國人都笑我,說我是個瘋子”;

8年前,他從水電行業進軍光伏,選擇了一條“邊緣路線”,也就是當時在轉換率、成本上沒有優勢,技術和資金門檻又非常高的薄膜太陽能,這回是“全球人都在看笑話”;

2年前,他又提出未來會著重發展“移動能源”,準備迎接一個能源隨時隨地生產、人人互聯共享的世界。即便我們已經生活在一個移動互聯網日漸普及的時代,但換了個行業,依然有人會覺得這種想法有點像天方夜譚,認為他是在造概念……

李河君為什么會一再做出這些在常人看來不可理喻的選擇,不惜被扣上“瘋子”的帽子?答案其實很簡單:因為他看到了別人沒有看到的東西。

這種能力有一個通俗的名稱——洞察力,對于真正的企業家而言,這是不可或缺的素質。這樣的人可以在一個機會還沒有顯示出它的價值、在別人不以為然的時候,發現它潛在的趨勢,并提前采取行動。有時候正因為超前,還會被人們當作“癡人說夢”。

如果能搞清楚這些選擇背后的邏輯,李河君在你眼里可能依然是個“瘋子”,但他應該不會再是那個讓人“看不懂”的李河君。

“他跟別人眼光不一樣”

“他眼光跟別人不一樣,木京項目我們都不看好,他一眼就相中了。”講這句話的是現任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副主席、曾為漢能的水電事業立下汗馬功勞的劉興榮,他稱得上是最熟悉李河君的漢能人之一。木京水電站是漢能自主建設的第一個水電項目,也被看作是李河君正式進入水電行業的起點。

時間是在1998年初,李河君接到家鄉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駐京辦邀請,請他考慮投資在東江上建木京水電站。據劉興榮回憶:“在公司當時正在考察的十多個項目中,這是經濟指標比較差的一個,公司內外沒一個人看好。”

當時正趕上亞洲金融風暴,中國經濟也開始進入調整期,電力市場疲軟,在建的火力發電100萬千瓦裝機以上的全部停工,已投產的水電站也只有裝機總量的60%才能發電上網,剩下的電沒人要。木京水電站總裝3萬千瓦,總投資3個億。“那時候每度電投資7毛多,項目也無法批準立項。”劉興榮回憶道。他去咨詢國家電力部、廣東省政府和河源市電力局,也都不看好這個項目,還有人說,“河源市人均用電一年才400多度,你發電發出來給誰用啊?”

但李河君不這么想。他看到的是,盡管中間不乏調整,但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發展的大趨勢是向上走的,發展速度很快,特別是廣東,各種形式的制造業像雨后春筍般發展。此外,深圳人均用電已經超過3000多度,發達國家人均大概4500度,增長潛力十分巨大。他由此判斷,目前的市場疲軟的疲軟是暫時的,過幾年國家肯定缺電,廣東將首當其沖。

在他的堅持下,木京水電項目進行優化設計,獲得批準后,在2000年8月正式開工建設,2002年4月并網發電。而就在這一年,正如他預見的那樣,中國開始了連續幾年的電荒,2002年全國有12個省(市、自治區)拉閘限電,到2004年上半年全國已有24個省市拉閘限電。在生產發展快的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缺電情況尤其嚴重,不僅公共設施夜里燈光晦暗,連工廠都被迫在下半夜用電低谷時開工,有的工廠一周只開3天工。為了保證電力供應,廣東省已經關閉的燃油發電廠也已經重新啟動,省財政還為此專門發放補貼。

木京電站的并網發電及時地解決了當地的用電需求。李河君5年前的判斷,在此時顯現出驚人的預見性。而這種準確的洞察力與預見性,仿佛是一種天賦,在李河君身上一再出現。

“敢想別人不敢想的事”

木京電站僅用了20個月首臺機組就投產發電,在慶典大會上,李河君語出驚人:“木京電站只是我們的一個起點,今后我們要上30萬乃至300萬裝機水電站!”

不知當時臺下的聽眾是否當真,但李河君顯然是有心的。在木京水電站開工沒多久,李河君就把劉興榮和另外一位副總裁派到廣西找項目去了,于是就有了后來的60萬千瓦的長洲水利水電項目。這個項目橫跨兩島三江,是亞洲最大、全球第二大的低水頭燈泡貫流式水電站,因為帶有攔洪、航運及水利灌溉功能,不是純粹的發電,二十多年來,主流電力企業一直不愿投資。李河君則認為,好項目誰都搶著干了,但是對華睿(漢能前身)來說,現在是民企進入大江大河大型水電壟斷行業的最好時機,機會難得。后來的事實也證明,長洲項目成為了漢能拿下金沙江中游開發項目的平臺。

更重要的是,李河君從木京電站建設時期就開始儲備人才。至2002年底,華睿從事水電員工有130余人,其中中級職稱以上50余人,高級職稱31人,有不少都是原來在國家電力行業企事業單位工作的干部。在當時,沒有哪一家民營水電企業能達到這樣的高配置。

只不過,從3萬到60萬、再到300萬千瓦的跳躍,最具挑戰性的并不是技術和能力問題,而是意識觀念問題:那時候對民企天然的不信任,以及人們根深蒂固的想法,即建大型水電站是國家的事,是國企才能做的事。

而據跟隨李河君多年的王勇(現為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副主席)觀察,“在跟李河君主席接觸3-5年之后,我發現他的個人特質非常突出。最顯著的一點是有雄心壯志,就是俗話說的膽子大,敢想別人不敢想,敢做別人不敢做的事。”

2002年初,當李河君得知有關金沙江中游水電項目的消息時,他的第一反應是“趕快訂機票去云南”。當時在他身邊的一眾高管和水電專家卻是一片錯愕的神情,甚至有人在心里嘀咕:“李總是不是瘋了,這么大的項目我們怎么拿得下來?拿下來干得了嗎?”在他們的潛意識里,金沙江中游項目每個水電站都是葛洲壩規模的,而葛洲壩是舉全國之力才修建起來的。他們根本沒有想過民企能干得了這種項目。

因此他耐心地給專家和高管團隊做工作:“目前還沒有一家企業到金沙江中游來投資開發水電,這個機遇非常難得。而且西部大開發,允許多種所有制資本投資水電等能源領域,這個大環境對我們也非常有利。我們還有全國工商聯、光彩事業促進會的支持,可以搞民營資本聯合體,一定要有信心拿下這個項目。”

一旦下定決心,李河君行動非常神速,很快就與云南方面簽訂了意向協議,啟動了金沙江中游水電項目前期科研、設計工作。協議中承諾由華睿開展梨團、阿海、金安橋、龍開口、魯地拉、觀音巖六個項目的前期工作,“六個梯級”加起來共計有1400多萬千瓦左右的裝機。

就在這一年年底,電力體制改革完成,分家之后的幾大國電企業由過去的“等米下鍋”變成“自己找飯吃”,釋放出經濟活力。而且國家又在制定出臺“發電排放的環保折價標準,形成激勵清潔電源發展新機制”的政策,以火電為主的國電企業更有了改變不合理產業機構的動力,金沙江中游的水電資源瞬間成了人人爭搶的香餑餑。李河君的又一次把握住了先機。

幾番博弈,李河君最終只保住了其中的金安橋水電站,但他最終建成了這座全國乃至全球最大的民營水電站,成就了這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偉業,這一切正是有賴于他突破傳統思維桎梏,敏銳發覺先機的洞察力。在那個局勢不斷變化的年代,情況正如劉興榮所說,“李河君是早進金沙江半年,晚進半年根本沒我們的戲”。

“8年前誰有這個判斷?”

王勇最佩服李河君的一點是:“他總能站在國家的角度,宏觀的角度看整個行業,看公司的發展。”李河君在2009年領導漢能進軍薄膜太陽能行業,就是基于這種宏觀的洞察和對未來趨勢的判斷。

2006年,李河君當選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會長,接觸到不少光伏企業。當時,光伏發電的成本大概為每度電3元左右,與每度電發電成本只有8分錢的水電相比,差距是不言而喻的。當時的專家預測,光伏發電成本從3元降到1元大約需要三十年,降到5毛左右需要50年。

但李河君發現,從2006年到2009年,光伏度電成本只用三年時間便降到了1元,2008年全球光伏的安裝量更是增長了一倍以上。這徹底改變了李河君對太陽能產業的看法,他從中看到了能源發展的未來趨勢:太陽能發電是對太陽能的直接利用,從根本上改變了人類利用能源的方式,而且它大規模應用的時機很快就會到來。

經過過去幾年的深入觀察和研究,李河君在2009年下定決心帶領公司向太陽能產業轉型。但他的路線選擇又一次讓公司內外大跌眼鏡:他選擇了當時不被業內看好的薄膜太陽能。

“當時的光伏產業,99%都是晶硅的天下,所有人都不看好薄膜,連公司內部很多高管都不認同。”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副主席馮電波回憶道。

大多數人看到的是晶硅技術相對比較成熟,投資和技術門檻低,回報快,但李河君考慮的是,薄膜太陽能有輕柔、可彎曲和弱光發電等特性,更適應能源分布式生產和共享互聯的未來趨勢,而且這是一個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的高科技行業,提前布局可以讓漢能筑起后來者難以攻破的壁壘。

“他從來不是以眼前得失為決策依據,永遠是看多少年以后的事情來做現在的決策。”王勇深有體會地講道。

李河君卻依然堅定地走在他所堅信的薄膜太陽能之路上。2011年,他去美國硅谷拜訪薄膜太陽能企業MiaSolé,希望能收購這家公司。但是該公司的CEO只做了30分鐘的介紹就離開了會議室,壓根沒有給李河君提收購的機會。但他沒有因此放棄。

僅僅過了一年時間,全球光伏產業進入調整期,包括MiaSolé在內的四家全球技術領先的薄膜太陽能企業陷入暫時的資金困境,因為有之前的研究和準備,漢能得以抓住這個契機,將這幾家公司悉數收入囊中,之后又投入大量資金進行技術整合與持續研發,一舉奠定漢能在薄膜太陽能領域的領先地位。

從去年開始,神華集團、上海電氣以及中建材凱盛集團等重量級選手相繼進入CIGS薄膜太陽能領域。沉寂多年的施正榮再度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開始為一家澳大利亞企業的晶體硅薄膜組件產品站臺。

“當年全世界都在笑他,不認同他,但8年后,事實證明李河君8年前的判斷正確了,現在美國也好,歐洲也好,對薄膜的認識全轉過來了。”馮電波感嘆,“薄膜是方向,這沒有什么可爭議了。8年前誰有這個判斷?只有李河君。”

“像漢能這樣的,絕無僅有”

在漢能薄膜發電集團副總裁徐曉華看來,漢能后來之所以能順利收購包括MiaSolé在內的四家企業,更重要的原因是,“他們相信李河君有機會把他們所掌握的技術做成功”。他解釋道,“從全球范圍內看,做薄膜行業的企業并不少,但是像漢能這樣始終把薄膜技術作為主要技術路線,持續地不斷投資,一開始就把薄膜往最大規模去做的,絕無僅有。這些年做下來,大家已經相信李河君是堅定不移地投薄膜的,漢能變成了業界的一面旗幟,這個旗幟吸引了相當的一批人加入漢能。同時,這也是這些公司能順利并購成功,而且主要骨干依然留在漢能的最主要原因。

他認為,這一切要根源于李河君一開始就堅信薄膜技術一定能改變未來,相信太陽能一定可以成為主要的能源,而不是補充能源:“在太陽能應該達到的規模上,他比其他所有做光伏的企業家看得都要遠。”

早在2015年,李河君就提出了移動能源的概念,并開始帶領漢能向民用市場和分布式光伏轉型,將移動能源作為戰略方向。當時,移動互聯網正以摧枯拉朽的方式改變人們的日常生活形態與習慣,與之類似的“移動能源”從概念上講不難理解,但大多數人依然認為移動能源改變自己的生活還是比較遙遠的事。

但李河君用實實在在的產品把未來送到了他們眼前。從2015年上半年開始,漢能陸續推出了包括薄膜太陽能發電紙、發電包、戶外用品、太陽能房車、餐車、太陽能船、無人機等在內的多種創新性的移動能源產品。

今年上半年,裝載著漢能薄膜太陽能芯片的共享單車開始出現在全國各地的大街小巷。今年8月,漢能又與奧迪達成戰略合作,計劃推出首輛集成薄膜太陽能全景車頂的奧迪原型樣車,并逐步研發利用薄膜太陽能技術為奧迪電動汽車提供主驅動力。

移動能源還越來越多地出現在政府文件中,成為國家能源供給改革的重要目標。今年9月,國務院印發了《關于支持山西省進一步深化改革促進資源型經濟轉型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明確表示,支持山西省推動能源供給革命。其中的一個重要目標便是布局太陽能薄膜等移動能源產業,打造移動能源領跑者。

徐曉華認為,人們之所以不能理解李河君對薄膜太陽能的超前判斷和布局,是因為沒有站在能源替代的角度去看:“凡是出現替代的過程,無論是智能手機代替傳統手機,液晶電視替代CRT電視,都是很快的,一旦技術成熟,就會是翻天覆地的變化。替代節點的速度是非常驚人的。”

或許,李河君口中那個能源無處不在的未來,離我們并沒有那么遙遠。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