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需抑制漲學費沖動,更需自省
發布時間: 2014-08-07 14:15:13 | 來源: 現代快報 | | 責任編輯: 君君
言論提要: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公眾的期許,也是大學的革新方向,請暴漲學費的大學三思而后進。
高校學費的“調整”輿論早就已經開始預熱了。去年以來,被摁住籠頭許久的高校學費上漲沖動,終于如脫韁的野馬一樣,撒歡尥蹶子了。據新華社消息,繼福建、山東、湖北、貴州、天津、廣西、寧夏、江蘇等地上調高校學費后,不久前,浙江也順利通過“聽證”,根據聽證方案,浙江省高校學費平均上浮20.37%。一些地區高校學費漲幅超過50%。(詳見今日快報封7版)
“調整”被“漲價”明確替換,高校學費進入漲價的快車道,已是事實。
高校學費該不該漲?教育部門認為物價上漲,高校學費近十幾年來被抑制在一個相對低位的區間,早就有上漲的理由。在各省舉行的漲價聽證會上的表現,似乎回應了這種說法。但中國式價格聽證會是“你懂的”,社會輿論對此則相當不認可。一個參考數據可以佐證。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在剛過去的7月份,通過民意中國網和益派咨詢,對2083人進行了一項題為“大學學費該漲嗎”的在線調查,結果顯示,82.0%的受訪者認為當前高校學費較高,40.0%的受訪者表示學費是選擇大學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76.1%的受訪者明確表示反對高校學費上漲。
可見,不贊成學費上漲是大多數人的意見。那么,這個如同冰火的認知歧見,是如何形成的呢?
物價水平上漲、辦學成本提高、還貸壓力增大、漲價是國際趨勢,等等。高校拿出的漲學費的理由各異,但公眾對此卻難以接受,這倒不完全是出于“屁股決定腦袋”的利益本位考慮,而是學費上漲理由本身就令人質疑。
其一,高校學費應該考慮國民收入狀況,如此上漲幅度,大大超過國民人均收入上漲幅度,顯然不合理。如果說大學學費上漲是“國際慣例”,那么,同樣是國際通行慣例,大學學費不能高于居民可支配收入20%。對此,又該如何解釋呢?
其二,辦學成本提高是事實,但辦學成本到底有多高,高在哪里,成本合不合理,能不能將成本細化、公開?拿一本糊涂賬來忽悠公眾,沒有輿論反彈,幾乎是不可能的!
其三,還貸壓力增大,這關學費何事?搞大躍進式的“大學城”冒進,不切實際地互相攀比,不論效益地拼命圈地建大樓,不問后果地瘋狂借貸,這本身就不是一所大學應該做的。現在出現還貸壓力,靠漲學費來填窟窿,讓人如何不反感?
其四,一方面喊著錢不夠用,必須漲價,另一方面大學亂花錢現象比比皆是。部分高校行政機構龐雜,開支大、亂開支;一些學校建豪華校園、景觀大道,鋪張浪費;科研經費浪費驚人,經費使用缺乏有效論證和監管。至于高校被腐敗吞噬的辦學經費,更是一個巨大的黑洞。
由此觀之,高校學費漲價,不僅沒有堅實的民意基礎,其合理性也經不起推敲。因此,教育主管部門必須對地方高校學費暴漲的現狀予以控制。同時,還必須在合理界定人才培養成本、公開經費用途、完善助學獎學資金、落實貧困學子學費減免等方面做實,以稍減學費暴漲給很多學生帶來的壓力。
大學之大,不在大樓,而在大師。而比大師更重要的是,大學要有大學的樣子,大學要有大學的“精神”。公眾對大學的不滿,也在于現在的許多大學,已經庸俗地淪為物質主義的淵藪,將人物化的鹽堿灘。這種不滿,不僅僅是一種情緒,更是一聲響鞭。公眾的態度,應該是大學自省的一面鏡子。公眾的期許,也是大學的革新方向,請暴漲學費的大學三思而后進。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