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市茶園新區
發布時間: 2014-09-18 10:34:23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三、 措施與成效
作為一座新興的未來城市副中心,茶園新區(A、B、I、K分區)控規覆蓋面積約24.5平方公里,其中公園綠地面積約3.02平方公里,占總面積12.3%;防護綠地面積約1.35平方公里,占總面積5.5%。其綠地指標完全滿足《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2010-12-24發布,2012-01-01實施)中綠地與廣場用地應占城市建設用地的10%-15%的規范要求。同時,南山、樵坪山、明月山三山環抱的自然生態優勢更是讓茶園成為一座城市綠洲。
茶園新區公園綠地主要以集中布置、沿河布置及零星分散布置等方式進行布局。集中布置的公園綠地主要規劃在高差較大、不便于建設利用,同時,現狀條件宜于打造公園的區域(如中央公園、B區南側公園綠地)以及根據周邊城市功能布局需要應規劃建設有較大型公園綠地的區域(如濕地公園)。該規劃布局方式一方面能夠在今后的建設過程中盡量結合原始地形地貌,依山就勢的進行打造,極大的減少了對自然的破壞,充分體現了重慶山城這一大特色;另一方面也可以量減少挖填土方,節約資金。沿梨子園河線狀布局形成的濱江生態帶,不僅可以起到優化城市空間布局,美化城市環境,還可以為沿河周邊群眾提供良好的休憩環境,利于沿河打造高端的濱河居住區及商業街。零星分散布置的綠地既能滿足各城市組團對公園綠地的需求,也能起到點綴城市景觀、美化城市環境的作用。
防護綠地主要以滿足城市對衛生、隔離、安全的要求及相關規范要求進行規劃布局。根據茶園新區規劃、建設情況,其區域內防護綠地主要分布在快速干道、高壓走廊、梨子園河沿線等兩側,起到了隔離、保護的作用。
城市綠地的有效規劃及建設對改善城市生態環境,維持城市生態平衡,提供城市居民良好的戶外游憩場所,換取有利于人類健康的生活環境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同時,作為一種景觀,城市綠地對營造城市景觀風貌和城市景觀文化意義重大。
因此,城市化不是高樓的簡單堆砌,也不是以極高的環境成本來取得城市的發展成就,更不是農民向城市的簡單集中,城市化的真正目標應該是建立一種社會和諧、經濟高效、生態良好的人類居住形式。正是基于這樣的理念,茶園新區被賦予“生態城市”的定位。
茶園建設確定了“生態化”的城市發展思路。負責茶園城市規劃的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在規劃方案中便突出了“生態城市”的特點,在不足3平方公里的城市核心區內規劃設計了兩座山體公園、兩座水上公園、營造了一個“大山未屏,小山為園,兩山兩水一中心”的大環境。
事實上,無論是對于城市化實踐來說,還是基于茶園本身的硬件條件,“生態化”都是茶園新區發展的必然選擇。該區西側為銅鑼山余脈、東傍明月山、南倚樵坪山、北臨長江,區內為淺丘地貌,共有10余個湖泊和水庫,大小7條河流,其中長約38公里的苦溪河流經區并注入長江。面對約10萬余畝的天然森林覆蓋,國際科聯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專家們驚呼:“這簡直是一座天然的‘生態城市’”。
“建設生態城市,首先要以生態學原理為指導,確立‘大綠化’觀念”。基于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必須對茶園進行合理的綠地系統布置,對綠點、綠線、綠面進行全面控制,特別是“‘三山一河’圣神不可侵犯”。同時,通過提高工業企業的入駐門檻,茶園加大了環保審查力度,大力發展無污染的現代物流、國際會展、都市旅游等新興產業,因為,“經濟的生態化,也是必須考慮的重點”。
“城市生態化不僅單指自然環境的生態化,還包括整個城市結構、網絡的生態化”,馬勇說到。在整個生活環境的建設上,茶園建設者要求建筑必須將居住、生活、休閑、交通、管理、公共服務、文化等各方面要求結合考慮,盡量達到資源經濟和費用較低、全壽命設計、宜人性設計、生態建筑與環境科學相融合,并采用包括低能耗圍護結構、太陽能利用、地熱利用、中水利用等綠色建筑的高新技術。
此外,茶園還規劃了健全的綠色交通網絡,分別設計了步行系統和公共交通系統。在茶園建設者們看來,交通網絡是展示、認知城市的重要手段,能將個功能單元和開放空間聯成一個整體的空間系統。“從社區和鄰里環境兩個層面出發,建設完善的社區服務設施以增強居民的凝聚力,這對社會生態的穩定都具有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