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綠色發展 打造生態農業
發布時間: 2016-09-26 17:14:15 |來源: 六安新聞網 | |責任編輯: 沈曄
自市第三次黨代會以來,我市認真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堅持“生態、品牌、優質、安全”的綠色發展理念,深入推進六安茶谷和淠河生態經濟帶建設,積極創建全省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著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十二五”期間全市農業農村工作取得顯著成就,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提供了有力支撐。
一、我市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創建工作開局良好
2015年底,農業部、省政府簽訂了共同推進安徽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合作備忘錄,今年在兩個市及30個縣先行開展安徽省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縣遴選和創建工作。經過積極主動爭取,我市和黃山市被列為首批省級示范市。為切實抓好省級示范區創建工作,我市以六安茶谷為載體,以茶葉、漁業生態養殖、蔬菜、水果、毛竹、中藥材(霍山石斛)、油茶等為主導產業,抽調專門力量和業務骨干,認真對照示范市申報條件,集中精力組織編制實施方案和建設規劃,創設了示范市、示范區、示范主體三套指標評價體系,高層次、全方位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建設。
通過努力,我市實施方案和建設規劃通過了省級專家組評審論證,目前已進入全面實施階段。市委、市政府加大了工作開展力度,市級財政每年拿出5000萬元專項發展資金,今年積極爭取到省級財政專項轉移支付農業項目資金4907.8萬元,向各示范主體傾斜,資金總盤位居全省前列。以競爭性立項方式,將茶產業作為主攻方向,組織開展了中央支持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試點項目,明確由金寨、霍山、舒城、裕安四縣區各落實一個示范點,全市將800萬元專項資金用于生態茶園提升改造、綠色防控、質量可追溯體系建設、電子商務及物聯網、觀光體驗、茶谷小院建設等建設內容。4月26日,全省茶產業發展現場會在六安召開,為第二屆六安茶谷開茶節系列活動增添光彩。建立了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創建聯系制度,省、市、縣三級農業部門領導及有關業務處(科)室聯系對接各地示范區、聯合體、示范合作社、示范家庭農場及農業項目,幫助解決生產經營中出現的困難和問題。
近期,我市通過下發文件通知、專題調研指導、召開工作調度會等方式,要求各縣區充實領導組織和工作機構力量,落實專項資金,加強部門間的配合協調。在工作開展過程中,摸索和總結生產指導性、實踐操作性、生產適用性和示范引領性強的建設模式,努力形成各具特色、便于推廣的生產技術模式。將示范載體建設、聯合體發展和新型經營主體培育等各項創建目標細化分解到各鄉鎮和實施主體,并根據創建任務目標列出年度任務清單,制訂時間表,倒排工期,強力推進,加快有關項目工程建設進度,確保當年各項指標任務如期完成,已順利通過省級初驗核查工作。
二、全市“十二五”綠色農業發展成效明顯
1、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全面啟動。在糧食產量逐年遞增3%的基礎上,通過推進良種良法配套、農信農機農藝融合、節本增效同步、生產生態并重,以發展專用品牌糧食為突破,重點在“三推”(推廣高產高效多抗新品種、推廣規模化標準化機械化的栽培技術、推進耕地質量建設)和“三節”(節肥、節藥、節水)上下功夫,著力組織開展綠色增產模式攻關,全市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和勞動生產率得到明顯提高。2015年,全市糧食播種面積762.5萬畝,總產328萬噸,實現了連續12年豐產豐收。目前已有14家糧食生產主體獲得大米綠色認證產品68個,5家糧食生產主體獲得有機稻米認證證書10張,經過環境監測合格的綠色食品糧食基地近150萬畝,近200家糧食生產加工企業注冊糧食產品商標超500件,其中省著名商標10個,年銷售額達到200億元,增幅超過8%。天裕綠色大米、億牛高山有機米、健生源富硒功能大米等一些列皖西知名糧食品牌已遠銷省內外。
2、農業特色產業發展勢頭強勁。利用優越地理環境和生態環境優勢,大力開展農業結構調整,全力打造優質糧油、蔬菜、茶葉、畜禽、水產、竹木、羽絨、中藥材8大產業集群。目前全市優質茶園面積達58萬畝,較2011年增加10萬畝;蔬菜面積達82.9萬畝,較2011年增加20萬畝;水果面積達28.03萬畝,較2011年增加13萬畝;中藥材種植面積達24.7萬畝,較2011年增加18萬畝。此外全市霍壽黑豬年出欄量達30萬頭,白鵝飼養量達1690萬只,五年內增長率超10%,特色產業發展走在全省前列。
3、“一谷一帶”產業發展成果顯現。深入推進六安茶谷建設,將茶采摘、茶體驗、茶餐飲、茶文化、茶休閑與景區旅游融為一體,著力打造全國最美茶鄉,我市被整體納入中蒙俄萬里茶道重要節點城市。通過發展一村一品、一村一景,各地因地制宜打造了一批特色茶谷小鎮、茶谷小站和茶谷小院,近40個茶谷節點形成了結點成線、聯珠成串的風景線。扎實推進淠河生態經濟帶建設,通過大力發展高效優質農業,淠河沿岸綠色蔬菜、生態漁業、白鵝和林果產業發展步伐加快,并形成了規模、特色和品牌,當地群眾增收效果明顯。
4、現代農業園區建設逐步轉型升級。通過集中項目,加大投入,進一步優化各地園區產業布局,全面推廣資源節約集約、生產清潔可控、廢棄物循環利用和綠色提質增效技術模式,金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霍山國家級農產品加工示范區和霍邱長集、金寨麻埠、舒城桃溪等7個省級農業園區建設標準和品位不斷提升。目前,我市已儲備金安國家級現代農業示范區、舒城桃溪現代農業綜合示范區等農村產業融合發展專項項目23個,總投資92億元,并采取多種形式鼓勵引導社會資本、金融資本投入示范區建設。在今年省農委對第一、二批53個省級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情況綜合評估和動態考核中,我市納入考核范圍的霍邱長集、金安木南、金寨麻埠等3個示范區均獲得“優秀”等次。
5、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近年來,我市依托農村自然生態、田園景觀、民俗文化和農業特色優勢,合理開發和充分利用農業旅游資源,休閑農業呈現井噴發展態勢。2015年全市擁有休閑農業經營主體850個,其中農家樂679家,規模以上休閑觀光農莊72個,在120多個鄉鎮和275個美好鄉村示范中心村推動發展休閑農業和特色旅游。全市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接待量達到285.32萬人次,年營業收入15.5億元,休閑農業從業人數4.25萬人,帶動67500多農戶從事休閑農業產業經營,農民從中獲得收入占農業總收入比重的8%以上。目前全市擁有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示范縣1個(霍山縣),省級示范縣區3個(金安區、金寨縣、舒城縣),擁有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四星級園區3家,省級示范點8家。集中精力打造了六大水庫庫釣產業品牌,六安山水文化旅游節、六安茶谷開茶節、國際羽絨文化節等節慶品牌,天堂寨、白馬尖、銅鑼寨等名勝景區周邊地區田園風情的農家樂品牌,柳編、泥塑、剪紙、木雕等創意農業文化品牌。
6、農業一二三產業加速融合發展。深度挖掘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以優質農產品生產為主的一產、以農副產品精深加工為主的二產和以農產品銷售流通、餐飲服務及休閑農業為主的三產。2015年全市農業總產值達到323.2億元,“十二五”期間實現年均增幅4.5%以上,實現農產品加工產值865.8億元,五年內翻了兩番,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與農業總產值比達到2:1,現擁有國家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3家、省級80家、市級460家,經工商登記注冊的家庭農場達4318家,農民合作社6915家,億元以上龍頭企業204家,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占全省總數1/8左右,農業產業化發展水平綜合排名位居全省前列。積極培育壯大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企業為引領,通過“公司+合作社+家庭農場+農戶”模式,全市122家規模以上龍頭企業直接帶動農民專業合作社1500多家,與365個家庭農場簽訂購銷合同訂單,帶動訂單生產面積230萬畝,吸納70多家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托管式、保姆式等多種形式服務。注重延伸中下游產業鏈條,大力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和冷鏈物流,全市300多家龍頭企業開通了網上電商平臺,2015年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8億元,占全市電子商務交易總量近1/3。目前擁有各類龍頭帶動型專業市場70多個,年交易額60多億元,新建了西商集團農產品物流園、六安周谷堆農產品市場、吉寶冷鏈物流園、金寨大別山物流園等一批農產品物流配送中心。
7、農業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治理。積極開展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工作,推行健康栽培、殺蟲燈誘殺、生物農藥等現代綠色植保防治技術,2015年,全市累計指導防治面積4299.78萬畝次,減少農藥商品制劑量150噸,低毒環保農藥使用率90%以上,綠色防控示范區內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達85%以上,高效、低毒、低殘留藥劑使用覆蓋率達到100%,生物農藥使用率30%以上,防控效果85%以上。推廣機械化深施、精準化施肥、水肥一體化等技術,提高肥料利用率。綜合治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污染源,強化病死畜禽無害化處理。2015年,全市共監督年出欄5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7574家次,對133791頭病死豬進行了無害化處理。全面實施測土配方施肥,2015年,全市配方肥施用面積729.3萬畝次,肥料利用率較配方施肥前提高了3-5個百分點。扎實推進農村沼氣能源工作,目前,全市共完成戶用沼氣11.4萬口,使用8.7萬戶,年產氣量3050萬立方米,年處理人畜糞便32萬噸,產出沼肥160萬噸。
8、節水農業發展態勢良好。牢固樹立“節水增產、節水增效”理念,重點引導確立水稻、小麥、蔬菜等節水模式,抓好關鍵技術落實,建設8個有特色、成規模的節水農業核心示范區。加強對傳統農業生產灌溉技術的節水升級改造,大力推廣和引導水肥一體化、渠道防滲、定量灌溉、雨水收集利用、地膜覆蓋、保護性耕作、噴滴灌等節水生產技術,提高灌溉水利用效率。2015年,全市新增節水農業技術推廣面積10萬畝,節水灌溉面積提高10%以上。
9、循環農業和生態健康養殖穩步推進。大力倡導清潔化生產、資源化利用、無害化處理和綠色化增效。近年來,全市創建了一批生態牧場和生態企業,推進種養加、貿工農一體化,實現了一定區域內的復合式循環。積極推廣“蝦稻輪作”、“魚稻共作”、“鱉稻共生”、“稻田養蟹”及“魚菜共養”等綠色高效綜合種養模式,實現畝產水稻千斤、水產品增收千元。引導大水面生態友好型漁業發展,推進池塘低碳高效循環流水養魚和生態休閑觀賞漁業,在保障漁業高產、優質的同時,對魚類排泄物和殘剩飼料進行收集和再利用,實現污染物“零”排放。2015年,全市已建設低碳高效池塘循環流水養殖基地8個。不斷提升生物質能源綜合利用技術水平,2015年全市秸稈綜合利用量520萬噸,秸稈綜合利用率達86%,初步形成以秸稈機械化全量還田為主,秸稈沼氣、秸稈飼料、秸稈基料、生物質燃料為輔,布局合理、利用多元的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格局。
10、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不斷提升。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目前全市農藥殘留和禁用農藥檢測合格率96%以上。品牌創建工作業績突出,目前全市擁有涉農產品中國馳名商標9件,擁有農產品地理標志證明商標21件,省著名商標66件,擁有量居全省第一。組織“三品”認證及監管,全市共有101家企業,311個產品進行“三品”認證,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在全省排名第一。加大農業標準化生產政策扶持力度,擁有蔬菜、茶葉、水果國家級標準園13個、省級標準園18個、部省級畜禽規模標準化養殖場45個,部省級水產標準化示范場29個。
三、科學描繪生態農業產業化“十三五”美好藍圖
“十三五”期間,我市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建設將全面貫徹習總書記視察安徽重要講話精神,按照市委、市政府和省農委的一系列重大決策和部署,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新理念,強化科技引領,轉變發展方式,補齊資源環境短板,深入推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探索構建品牌化運營產品生態圈、聯合體組織企業生態圈和復合式循環產業生態圈三位一體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模式,走出一條產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農業現代化道路。
一是著力推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圍繞糧食高產創建、全程機械化、畜牧產業提升、水產跨越、特色產業培育、信息化帶動六大行動,組織實施綠色增效、主體培育、品牌創建、科技推廣、改革創新等示范工程,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和經營體系,深入開展省級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市、示范縣和示范主體建設,努力打造全省一流的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示范區。
二是著力發展農業循環經濟。推動農產品加工業向現代農業園區內集聚,嚴格控制污染企業向農村轉移。加強園區設施農業技術的組裝配套,完善農產品高效、優質、高產生產綜合技術體系,實現有害污染物在園區的閉路循環。以沼氣為紐帶,將沼氣池、畜禽舍、廁所和照明、生火有機結合,采取“豬一沼一菜、豬一沼一稻、豬一沼一果、豬一沼一魚”等三位一體的循環模式,建設規模連片的綠色農業循環示范區。積極開展農業廢棄物綜合利用,建設秸稈、糞便、生活垃圾等有機廢棄物處理設施。
三是著力推廣農業生態健康技術措施。以節地、節肥、節藥、節水、節種為重點,推廣應用秸稈生物氣化、太陽能利用、能源作物開發利用等新型農業技術。積極推廣以推廣抗病蟲品種、優化作物布局等健康栽培措施為重點的生態調控技術和以蟲治蟲、以螨治螨、牧雞牧鴨、稻鴨共育等為重點的生物防治技術。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大力發展和扶持農作物病蟲害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開展土壤環境監測和重金屬污染治理,實現測土配方施肥技術全覆蓋,切實提高肥料利用率及有機肥占有比例。
四是著力優化農業產業結構。一是發展綠色加工業。引導扶持糧油、茶葉、林果、蔬菜、水產、中藥材、油茶等綠色(低碳)農產品加工企業,促進其生產和加工鏈條向原生態食品延伸。支持龍頭企業通過重點項目建設和技改擴建,引進低耗環保的加工生產線及配套機械設備,提升農產品精深加工能力和循環利用水平。二是發展農業特色產業。結合全市美麗鄉村建設,按照“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原則,因地制宜發展蔬菜瓜果、名優茶葉、蠶桑藥材、苗木花卉、畜牧水產養殖、農副產品加工等區域特色產業,培育一批特色明顯、類型多樣、競爭力強的“一村一品”專業村(鄉鎮)。三是發展觀光農業。大力發展山水經濟、林下經濟、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投資開發觀光采摘園、科普示范園、養生保健園、民俗文化村、主題莊園等休閑旅游新業態,培育一批以重點景區為龍頭、骨干景點為支撐、“農家樂”休閑為基礎的鄉村休閑產業帶。
五是著力保障食品優質安全。發展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食品。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加大對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消費者投訴和假冒偽劣農產品等事件的查處力度。強化農業面源污染綜合治理,實施清潔配套工程建設。積極推進標準化生產示范基地建設,推廣應用精準農業、生物診斷防病、遠程監測和遙感系統、食品安全追溯體系等節本降耗的農業物聯網技術,組織開展省部級茶葉、水果、蠶桑標準園和畜禽養殖標準化示范場創建活動。制訂和執行地方標準、企業標準和各項生產技術規程,在菜籃子工程生產加工全面建立質量可追溯制度。加大養殖環節規模豬場病死豬無害化處理力度,引進無害化處理設施和設備,大力推進焚燒、化制、發酵等無害化處理方法。
六是著力推動農業信息化。加快發展“互聯網”+農產品加工業,支持各類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物聯網技術應用試點,利用阿里巴巴、天貓購物、淘寶“特色中國·六安館”、郵樂農品、勝利歡樂購等網商平臺擴大農產品電子商務線上線下交易規模。加大品牌農業建設力度,鼓勵和引導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申報馳名、著名商標和農產品地理標識。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冷鏈物流產業,提高肉類、水產品、茶葉、蔬菜、水果、食用菌等冷藏保鮮水平,推動農產品均衡上市和降耗減損。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