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門始建于1764年,當年由藏傳佛教四寶法王賜題,寓意吉祥甘露喜降城東文林。”一座高大潔白的石坊門佇立于文林村村口,鐫刻的“花雨東林”四個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村民楊爾剛說,“文林被稱為‘云南最美鄉村’,不單單是因為房子美,更重要的是這里的民族文化和民族團結共同打造的美。”
文林村位于云南省麗江市古城區大研古城東郊,全村共334戶982人,有納西族、漢族、白族等10余個民族,少數民族人口占全村總人口的60%。文林村曾經是茶馬古道的集散地之一,不同地域的文化習俗、宗教信仰和知識技術在這里碰撞與對話,成就了其包容開放的文化底蘊。同時,作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從經濟、教育、文化、生態方面文林村都展現出了民族團結的新面貌,民族特色文化與民族團結的交織,在麗江這片土地上綻放出了一朵絢麗的中華民族團結之花。
齊心共建特色村寨,換新顏迎八方來賓
沿著干凈的石板路,走在小橋流水般的文林村,難以想象曾經這里污水橫流,環境“臟亂臭”。經歷了文林村76年變化的老村民楊爾剛說,“任何地方都有起起落落的時候,文林村也不列外,但憑著大家的團結奮斗,大家共同走向了如今的美好生活。”
2013年以前的文林村甚至被列為市級單位掛鉤扶貧點,隨著各項利民惠民政策的到來,在黨支部的引領下,各族干部、群眾團結一心,按舊村民族特色風格擴建新村,并且在建設規劃中村民紛紛主動無償供地,在土地協調過程中沒有一起矛盾糾紛發生。
在新家園建成后,黨員自愿承擔村內保潔工作,并帶動越來越多的群眾,村內每天保持整潔如新。據了解,文林村依托世界文化遺產麗江大研古城核心景區輻射帶動,引進客棧、餐飲店、商鋪等,完善村鎮旅游休閑功能,打造麗江古城“后花園”,截至2018年底,文林村人均年收入達到6萬元。
耕讀一生樂事,家和四季平安
文林村自古就十分重視文化教育,村里家家有讀書聲,曾被譽為“書聲巷”。具有深厚文化底蘊的文林村,引進先進的教育資源,在村內開辦了“文林實驗學校”,在麗江市率先實現十二年普及制教育,全村適齡兒童、少年入學率達100%。“我們將‘耕讀一生樂事,家和四季平安’的家風家訓融入民族團結的內容;將‘各民族都是中華民族一份子,都是一家人,都要一家親’的觀念融入家風家訓。”楊爾剛介紹,平時村里會有“家風家訓傳承示范戶”評選活動,讓各民族在生產生活中做到稱呼上互相敬重、風俗上互相尊重、節慶上互相欣賞、婚姻上提倡自由。
在《印象麗江》中關于“玉龍第三國”浪漫而凄慘的傳說故事,感動著觀看的每一個人,古代納西族有著“殉情文化傳統”,這是他們崇尚自由、重情重義的民族文化性格與受世俗制約的社會之間,激烈碰撞下的產物。曾經的文林村亦是“隔著一條小路都不能通婚”,而自改革開放以來,戀愛自由、婚姻自由的提倡,多民族聚居的文林村極大地促進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如今,文林村的多民族家庭從十年前的37戶,增加到了112戶,占全村總數的三分之一。
于民族文化之中,綻放中華民族團結之花
文林村作為多個少數民族的聚居地,沉淀并傳承下了底蘊豐富的民族特色文化。村內設立“納西古樂”、“白沙細樂”、“熱美磋”、“勒巴舞”歌舞樂項目,村內經常組織練習和展演;依托節日節慶,用大型活動進行展演和宣傳,“雨花東林”納西族火把節便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品牌節慶活動之一。在活動期間,來自全國的各民族人民匯聚一堂,身著民族服裝、同吃“長街宴”、學民族講話、看民族文化節目,在歡聲笑語中體會文林獨特的民族文化特色,展現了各民族都是一家人、都要一家親的民族團結觀念。
據了解,除了民族文化活動,文林村建有村史館、大研民族文化園、攝影展館、白狼王歌碑、先農壇遺址碑、文林榮譽碑等文化設施,盡展民族文化,是人們認識麗江、認識中華民族文化的“加油站”。(飛月雯)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