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日,據云南省“回眸‘十三五’奮進彩云南”系列新聞發布會消息,“十三五”時期,云南省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取得了新的前所未有的成就,是云南省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五個歷史性突破之一,主要概括為:完善一個體系、優化一個空間、筑牢一方屏障,生態環境持續優良、綠色發展更加深入,最美麗省份建設全面開啟。
生態文明制度體系逐步完善
生態文明制度從單一制度出臺轉向制度體系構建,完成改革事項118項,完成率為100%。生態補償、河(湖)長制、農田水利改革、國家公園體制改革、生物多樣性保護、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等一批在全國范圍內具有突破性、標志性的制度相繼建立。嚴格落實生態文明建設黨政同責、一崗雙責要求,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領導干部綜合考核評價、全省綜合考評和縣(市、區)委書記工作實績量化考核。全省生態文明建設首部綜合性、統領性、倡導性、促進性的地方法規《云南省創建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促進條例》于今年7月正式施行。
國土空間不斷優化
云南省貫徹落實主體功能區戰略,科學合理的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基本構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增加到39個,2015至2019年爭取中央財政下達云南省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79.1億元,年均遞增19.74%。強化“一張藍圖”管控,構建全省國土空間規劃體系,實現“多規合一”。劃定生態保護紅線面積11.84萬平方公里,占全省國土面積的30.9%。編制完成了“三線一單”(生態保護紅線、環境質量底線、資源利用上線和環境準入負面清單),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空間格局。
國家西南生態安全屏障更加牢固
2019年,全省森林面積3.59億畝,森林覆蓋率62.4%,森林蓄積量20.2億立方米,均居全國第二位。生物多樣性保護力度持續加大,頒布實施全國首個法規《云南省生物多樣性保護條例》,在全國率先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立法、率先發布生物物種名錄,典型生態系統和重要物種得到有效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植物受保護率達88%。
生態環境質量持續優化
16個州、市政府所在地城市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為98.6%,空氣質量指標連續3年達到國家二級標準。六大水系出境跨界斷面水質全部穩定達標,保持Ⅲ類以上水質;九大高原湖泊劣V類水體數量由2015年的4個減少為1個,洱海水質穩定向好,滇池水質為30年來最好水平;全省33條黑臭水體整治工程初見成效,省會城市昆明市已全面消除黑臭水體。土壤環境質量總體穩定。
綠色發展底色更加鮮明
綠色能源成為第一大支柱產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42%,居全國首位。以綠色能源為驅動的綠色鋁、綠色硅等先進制造業快速發展壯大。2019年,第三產業占全省生產總值比重52.6%,產業結構調整取得歷史性突破。作為全國唯一的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普洱市推行GEP與GDP雙核算、雙考核,探索走出了一條為經濟綠色增長注入新活力的創新之路。
全面開啟最美麗省份建設
命名了20個“美麗縣城”,授牌了21個“云南省特色小鎮”,加大了傳統村落民居、民族特色村寨和歷史文化名街、名村、名鎮、名城保護力度。開展沿路、沿河湖、沿集鎮綠化,建設完成昆明至麗江、昆明至西雙版納、昆明主城區至長水國際機場三條美麗公路。以昆明市為試點逐步啟動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垃圾分類成為新時尚。
云南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黨組成員、副主任周民欣表示,“十四五”時期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關鍵時期。云南將緊扣努力成為全國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中國最美麗省份的戰略定位,堅持綠色發展,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加快最美麗省份建設,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協調發展的新格局。(楊婧瑤)
(責任編輯:黃俊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