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太倉市:太倉,園區化推進農業現代化
發布時間: 2015-12-14 14:22:27 | 來源: 聯盟中國 | | 責任編輯: 曹洋
四、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加快農業現代化跨越發展
著力構建以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引領,合作農場為主體,家庭農場為補充,社會化服務組織為紐帶的多元化現代農業經營體系是實現現代農業發展的體系保障。在生產經營主體方面,做大做強農業龍頭企業,充分發揮其“雙帶”作用,推進農民與企業兩促進、兩興旺;做精做優合作農場,保證農村土地規模化流轉、規范化經營,推進農業、農民、農村同進步、共發展。在社會化服務主體方面,積極適應適度規模經營,建設全市性糧食生產科技服務中心、農機化服務中心,服務示范區生產;扶持各鎮村成立社會化專業服務合作社,全面提高社會化服務水平。真正形成了“企業引領、合作社帶動、農民參與、市場運作”的良性可持續發展格局,有力推進了現代農業發展。
“1+7+X”現代農業園區化推進,有效實現了全市農業區域布局、產業和產品結構的逐步優化調整,全面提升了全市農業現代化水平。在園區化推進的過程中,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綠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新業態異軍突起!
圖說:設施農業基地
一、太倉市現代農業園區成為長三角地區休閑觀光農業旅游新亮點
太倉市現代農業園區作為全市農業現代化建設的龍頭,以休閑觀光農業建設為主題,是為面向21世紀農業發展而設立的一個生態休閑、現代高效的現代農業示范園區,也是該市6萬畝科技產業園區的核心區,規劃總面積為8000畝,現實際建設面積6000畝,擁有沿江沿滬的獨特區位優勢,交通便捷,相對人少地多的土地資源優勢,生態環境和自然條件優越。
園區從2004年始建以來,以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平衡為整體定位,以打造“生態休閑旅游的魅力園區、科技創新引領的魄力園區、示范輻射帶動的活力園區”為重點,大力推進設施建設。10年來,流轉土地近6000畝,累計投入近20億元(其中:基礎設施建設投入8億多元,路、橋、河等基礎設施改造工程基本完成,電網、綠網、天然氣管網配套;25個休閑觀光、種植、加工類項目投資總額達12億元)。休閑觀光核心區建有現代農業展示館、花卉園藝展示館、生態濕地館、恩鈿月季公園、親子園、百竹園、玫瑰莊園、艷陽農莊、蘭花溫室生產基地等一批農業休閑項目。核心區各個展館內的瓜果植物種類多達1000余種,建有40多個品種蔬果的采摘園。同時,依托“月季夫人”蔣恩鈿的人文傳承和月季文化,成功舉辦了08、09兩屆中國月季高峰論壇和2010年中國古典月季高峰論壇,恩鈿月季公園被中國花協月季分會確定為中國月季高峰論壇永久舉辦地和“第九屆世界偉大月季家2014年度世界月季名園堂”稱號。
圖說:太倉市農委08年成立的農產品監測中心
目前,園區旅游項目開發基本到位,初步形成了集農業科技展示、科普教育、生態觀光、休閑度假、商務會務、婚禮慶典為一體,滿足不同層次消費需求的農業生態休閑觀光度假區,旅游年營業收入達6000萬元,有效帶動了當地農業和餐飲、旅游等第三產業的發展,成為長三角地區休閑旅游新熱點。先后獲得了國家農業產業化示范基地、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首批中國特色農莊、國家標準化休閑農莊等多項國家級榮譽和稱號。在2013年和2014年農業部發布的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建設水平監測評價中,太倉國家現代農業園區連續兩年位居全國第一。
圖說:田園太倉
二、成功打造綠色生態循環農業“東林模式”
生態綠色農業作為現代農業發展的一種新模式,是實現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太倉市以東林村為試點,開展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生產,探索出了一條以優化發展生態產業、保護和修復生態涵養、節約減排生態保護、資源集約生態循環為主線的生態友好型農業新路徑,成功打造了綠色生態循環生產的“東林模式”。
東林村合作農場以水稻等糧食生產為主導,擁有水稻生產面積1500畝,周邊水稻產業面積近20000畝,并建有年產30000頭的生態羊場。為實現農牧結合、種養循環的生態綠色循環產業鏈,一方面通過100%水稻工廠化育秧、全程機械化生產管理、優質品牌大米產品開發等措施實現了種植業的良性發展。另一方面引進韓國先進的秸稈收儲機械,創新開展農作物秸稈收集機械化技術,實現摟草、打捆、青貯包膜全程機械化,并將收集后的秸稈經過有益微生物菌劑發酵制作成飼料,開展規模化養羊,實現過腹還田。畜禽糞便的還田,培肥了地力,減少了化肥施用量,成功實現了種養業生產中廢棄物的循環利用,達到了低耗能、低污染、低排放、高效率的生態循環農業發展目標,農作物秸稈利用率達100%。2014年,東林村收集秸稈近萬噸,全面滿足了東林養殖場年產30000頭羊所需的秸稈飼料。
圖說:農機化秸稈收集打捆
“東林模式”的綠色生態農業,有效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效益的同步提升。一是成功實現資源節約集約利用,該模式的種植業化肥用量削減50%,并運用植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農藥使用減量50%,有效減少了農業資源消耗和物質投入,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產出效益。二是成功實現產業集聚發展,合理的產業結構布局、高效種養新模式,實現了穩糧與增收的有機統一,形成了富有東林特色的主導產業,增強產業集聚效應。三是有效確保了產品優質安全。通過測土配方增施有機肥、農業投入品管理、農業標準化生產、畜禽健康養殖等系列措施,有效推進了無公害、綠色、有機農產品的生產,打造了高效生態的精品農業。四是有效改善了生態生活環境。農業廢棄物循環再生利用,實現了農產品品質改善、農田地力培肥、農村生態環境改良的共贏效果,切實保護和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維護了生態平衡。五是全面提升經濟效益。生態循環生產技術,每畝節省化肥、農藥等成本70元左右,農產品優質增產增效180元左右,畝均增效達到250元左右,真正實現了農業連年增效、農民持續增收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