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義平: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一帶一路
發布時間: 2016-09-07 17:17:05 |來源: 聯盟中國 | |責任編輯: 沈曄
嘉賓介紹: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首位經濟學博士后,中國西部研究與發展促進會副會長兼首席經濟學家。孫冶方經濟學獎獲得者。長期從事經濟理論、市場經濟、宏觀經濟、國有企業改革研究。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求事雜志發表了大量文章。經常作客人民網、中經網、中國網討論中國經濟問題。人民網有李義平專欄。專著《經濟學百年》再版四次。
9月12日,由北京大學新媒體研究院主辦,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戰略支持的“北大央企論壇”在北京大學舉辦,論壇就目前央企的熱點話題和敏感話題,邀請媒體代表和學者代表共同交流。圖為中國人民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李義平發表主旨演講。
演講全文如下:
非常高興參加下午的論壇,也非常榮幸最后一個發言。前面的各位專家講的都是石油,都是能源,用經濟學的話講,再講能源,再講石油,邊際效應急劇衰減。換一個角度,從更加宏觀的背景下思考能源和石油的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對能源問題,和對石油的問題,能高瞻遠矚。我講兩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個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問題,第二個方面的問題是“走出去”的問題。
我先說第一個問題,為什么講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呢?是因為我們快速經濟發展積累下來的問題,我們以往快速的經濟發展主要是需求管理,我們大家聽很多的內需、投資、出口,都是需求管理,靠需求去拉動經濟。在投資消費內需里面,消費是國家左右不了的,消費取決于人民群眾的購買力,出口也是國家左右不了的,國家唯一可以左右的是投資。于是我們不斷地投資,造成低層次的產能嚴重過剩。我們觀察全世界的經濟發展,實際上都是生產端,就是供給側。現在的經濟結構極端不合理,我們房地產業在中國經濟中發揮了巨大作用。
還有一個,在上課的時候我問學生,如果GDP可以用秤來秤的話,那么中國的GDP分量是最重的,涉及到GDP的物質構成。這就說明我們的結構問題到了一個非常嚴重的時刻,不是人民群眾沒有需求,是人民需求的變化了,提高了,而我們的供給還跟不上。供給側改革僅僅是把馬桶蓋生產的更好一點,把牛奶生產的沒有三聚氰氨,提高創新能力,這就是根本,供給側是提高全要素生產力,提高創新能力,提高企業活力,這些問題不解決,僅僅生產出一個好的馬桶蓋和眼藥水是遠遠不夠的。
供給側改革的標準是實體經濟,我們的經濟不應該過度的金融化,實體經濟里面的農業涉及到誰來養活中國的問題,假定實體經濟農業對GDP的貢獻減少15%,金融產業對GDP貢獻減少15%,哪個影響更大呢?當然是農業了,農業直接涉及到餓死人的問題。所以我們一定不應當把別人的教訓當成一個正確的前進方向,美國次貸危機的發生正是因為過度的金融化,成了他們金融化以后貨幣本來是一個交換的手段,交換的媒介而已。而一旦他們演化成金融產業,虛擬的實體經濟投資便會吸引實體經濟的人才。
第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改革。沒有改革就沒有供給側的調整,關鍵性的改革我們黨有了很明確的規定,而且很英明的決定,就是十八屆三中全會讓市場經濟體制很健全。看看全世界最有創新能力的國家,看看全世界最發達國家,看看中國最發達的地方都是市場經濟體制很健全的地區,供給側結構性調整應該在更大的空間里面去調整,這就是“一帶一路”的問題。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