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寮巖旅游區
發布時間: 2016-12-26 10:42:02 |來源: 六安市旅游局 | |責任編輯: 沈曄
?
?
?
?
東崖為石實山,傳說為雄山,有小徑直通其上;西崖為雌山,崖腹中有一巨大洞穴,狀若“偃月”。其左側有“龍潭天池”,右側有“滴水溝”。縱觀四周,自然環境十分幽雅。極目遠眺,覽千山聳翠,萬壑排達,郁郁蔥蔥;遙想亙古,聽一寺禪音,兩聲暮鼓,繞繞縈縈。古樹森森,松濤滾滾。春來草長鶯飛,芝蘭復郁;杜鵑流丹,花氣襲人;夏來飛泉流瀑,荷花映碧,鷹翔夕照,蛙鳴如奏;秋來江楓如染,丹桂飄香,幾聲暮鼓,一縷炊煙,夏顯嵩嶚之空寂與清幽;冬來白雪皚皚,漫天皆白,冰封大地,真乃“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嵩嶚崖又儼然成了一個白雪王國。洞頂奇秀,有天然生就的形態迴異的圖案和花紋,或如彩云,或如翔鴻,惟妙惟肖,愰如騰動;像珍珠,像葡萄,出神入化,蔚為壯觀;四壁怪石,面目猙獰,“怒吼如猛虎狀”,人立石前,似可聽到虎狼之吼;臨洞門左前方,有兩懸石最奇,“狀如片月出云中”,一大一小,一厚一薄,敲擊之下,鏗然作響,一脆一渾,一濁一清。渾厚重濁者,云“石鼓”,至今猶在;清脆遠播者,素稱“石鑼”。在右側石壁上,有一奇特洞穴,一處點燈,七處流光,人稱“七星燈”是也。在它的右前方洞頂上,有一塊約二尺見方凹陷下去的地方,即是“嵩嶚瀉乳”的瀉乳所在。
傳說在很久以前,從崖縫中滴下的白色液體,長年不斷,汩汩淙淙。因其從石中流出,色似人乳,故名“石乳”。它既是可口的飲料,除供僧人膳用、游人品嘗外,又可當點燈油,“七星燈”就是用它作燃料。因“石乳”可供“七星燈”長點不熄,故名“長明燈”。《六安州志》對此有“石乳澌濺”的記載。明朝官員楊四知在《嵩嶚游記》中也有這樣的描述:“石乳淙淙,隨風飄拂,行君以面承之,冷泌肌里,清洽眉宇。”
崖洞大且深,可容千人,氣候宜人,冬暖夏涼。唐代以后,洞內建有“釋子宮”。經落馬嶺、飛虹橋,到達洞前,透過蘿蒲竹檜,隱約可見唐代以前的云居寺天花幔幢雕飾。云居寺三尊大佛供其上,十八羅漢列兩旁,氣象森嚴。善男信女,頂禮膜拜,香火不斷,梵音不絕。寺內留有先人楹聯一副,掛在墻上。上聯是:何妙相更莊嚴望洞天渺渺快樂無邊只為那大德廣生悠悠濟物;下聯為:此塵緣俱盡了嘆世事茫茫都歸幻夢堪笑他名韁利鎖碌碌勞人。這楹聯詮釋了佛家“四大皆空”的理念。
正因如此,嵩嶚崖成為了江南勝景,引來了許多文人墨客、達官貴人、僧人居士、善男信女、百姓學子,面對嵩嶚崖勝景佳境,佛國凈土,思潮澎湃,欣然命筆,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華彩詩章。
據《六安州志》載,唐朝咸通年間,著名詩人皮日休曾漫游六安、霍山,兩次游覽嵩嶚崖北雪峰崖上的云居寺。第二次來,寫有《過云居院玄福上人舊居》詩一首。其詩為:重到云居獨悄然,隔窗窺影尚疑禪。石逢野老來聽法,猶見鄰僧為引泉。龕上已生新石耳,壁間空帶舊茶煙。南宗弟子時時到,泣把山花奠幾筵。
金朝湯良臣在“釋子宮”留有題刻“松嶚勝概”四個大字。“桃源路”三字,相傳為南宋淳熙年間詹解元所書。“空中樓閣疑無地,洞里云霞別有天。”這副楹聯道盡其中秀色。楊四知在《嵩嶚游記》中曾這樣記述:“須臾,一僧煙靄中逶迤迎往,過飛虹橋始至崖。”這也是盛贊嵩嶚崖清幽之美的佳句。由此可見,它是六安文化開化較早的地方之一。 在嵩嶚崖這一帶居住生息的,大多是朱氏后裔。其祖先是歙州茶院(徽州篁村)人。元朝末年,方國珍起議,朝延清剿,濫殺無辜。為躲避戰亂,茶院朱氏第八世孫朱小一攜家渡江北上,來到六安嵩嶚崖。當時,“吾六為皋陶故國,風教攸殊。自古之托處其間者不一而足。如伊川之程、濂溪之周、橫渠之張、眉山之蘇,無不聚族于斯。……小一公徙六,南有衡岳指封之勝,西有武陟、九公之奇,與夫龍穴之突兀,嵩嶚之異靈,地宜桑茶,土可耕作,俗厚風醇,遂卜居于嵩嶚崖下焉。”
這里雖然離六安城較遠,地處山鄉,比較偏僻,因離州、縣治所較遠,在戰亂年代,朝延統治難以顧及。朱氏由婺源篁村北遷六安的始祖——小乙公,選擇在此定居,這可能與嵩嶚崖在當時的影響、雄峻的地貌特征及美麗的景色分不開的。于是,就有了朱蘊山誕生于嵩嶚崖的事實。
?
相關新聞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