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陳思楊是長慶油田第二采氣廠榆12集氣站的站長,在這里13年,他只干了一件事——守護好每一方天然氣。
以下為演講節選:
我從小在四川南充長大,那里冬天都長著嫩綠的豌豆苗。剛來到毛烏素,簡直就是到了另一個星球,除了沙蒿和石油人,連個活物都見不到。在這里,我見到了人生的第一場大雪,幾個老鄉在雪地里大喊大叫,特別興奮?,F在想起來,那時候真傻!伴隨著大雪而來的,是一年中采氣人最忙碌的時刻,是巡檢夜里凍得僵硬、不聽使喚的手指,更是解堵戰役中,一次次的黎明歸來。
要真正留在這里,就得找到自己的價值。大學我學漢語言專業,很多人都問過我,這個專業和這身紅工衣反差太大,你能干好這份工作嗎?事實是最好的答案:工作第二年,我參加了三場技能大賽,在作業區拿了三等獎,廠里拿了二等獎,寧夏自治區職工技能大賽中,又捧回了第一名,其中的辛酸只有自己知道。但看到設備在我手上修復,管線在我手上暢通,我覺得,比賽和訓練流的那些汗,都是值得的!
接著,我被單位選聘為站長,好幾項管理成果和技術創新獲得成功,2018年又被廠勞模工作室吸納為成員,今年主持開展注醇泵遠程流量監控項目,進展很順利,初步預計投運后,氣井故障率會下降一半。
采氣人總結了工作的兩大難:夏檢修,冬保供。每年的6到8月份用氣量減少,設備開始檢修。我們站管著兩個無人集氣站,44口井,所有工作,都要在40度的大太陽底下完成。一場暴雨后,天然氣管線容易被沖出地面,車又沒辦法靠近,只能徒步巡線,一個人在沙漠里一走就是四五個小時,手機沒有信號,腳步不能停,眼睛看不到終點,那種荒涼、無助,真的讓人刻骨銘心。粗略算一下,每天巡護和作業,來回80公里車程,13年來,我在這條沙漠路上,跑了20萬公里。
從10月份開始,天然氣進入用氣高峰,“保供”,成為采氣人的一場“大決戰”。我們站管轄的氣井中,產量最高的每天可以產20萬方氣,停井一小時,損失8300方天然氣,這意味著在寒冬里,1.6萬戶家庭一天時間吃不到熱乎飯,1000多輛出租車沒辦法上路載客。不損失每一方天然氣的承諾,考驗著我們的技術,更考驗著我們的意志。
解堵是最讓人頭疼的事情了。夜里零下三十多度,含水的天然氣很容易堵住管線,即便白天忙活了一整天,到了夜里,井堵了,照樣從溫暖的被窩里爬起來,放空解堵,澆熱水除冰。為了快點把凍住的氣井解開,站上是鍋碗瓢盆、電磁爐、電水壺齊上陣。站在寒風里澆兩小時管線,濺出來的水滴能把人直接凍在原地,棉褲外能結一層厚厚的“冰鎧甲”,幾個干完活的大男人,圍著暖氣片,掄圓腿使勁踢,才能順利“卸甲”,脫下工衣。
這些年,每隔一年我都要在站上值一個春節班。年三十晚上,這個沙漠深處的小站,看不到萬家燈火,聽不到鞭炮聲聲,只有監控屏幕閃爍,天然氣在管道中平靜奔涌。也許不會有人知道,一群人為了一方氣,為了一份溫暖,如何深藏思念,如何直面嚴寒,又拼盡全力。
有人給我算過一筆賬,工作13個年頭,我們小站累計生產的天然氣,可供36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生活用氣。數據聽起來很閃亮,但我沒從想把自己說得那么偉大,只是擔子剛好落在身上,我們剛好沒有倒下罷了。我今天穿了一身嶄新的紅工服站在這個舞臺上,因為我不想留下石油人苦和臟的刻板印象。我想讓你們看到,那個從沙漠中走出來的、為這個城市供氣的小伙子,他其實和每個年輕人一樣,干干凈凈的,有著燦爛的笑容,他對你們講述的采氣人的故事,有點心酸,卻也沒什么大不了,那只是一方天然氣的故事?。ù髴c油田新媒體中心供圖)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