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民,中共黨員,1990年畢業于大慶石油學校鉆井工程專業,先后擔任過1205鉆井隊技術員、副隊長、黨支部書記、隊長和GW1205鉆井隊平臺經理,現任大慶鉆探工程公司魯邁拉項目部副經理兼哈法亞項目指揮。2000年以來,他帶領1205隊共打井251口,創出了井身質量和固井質量合格率均達100%的好成績。近年,李新民帶領GW1205隊成功開拓國際市場,在海外叫響中國石油品牌。
李新民小故事
“犟”小伙
1990年6月份,李新民從大慶石油學校畢業分配到“鐵人的隊伍”——1205鉆井隊。此時,自豪與夢想在他心底滋生。
然而,初下到小班,永遠接不完的單根,粉塵飛揚的泥漿加重等繁重的工作讓瘦弱的李新民累得下了班飯都不想吃,早上醒來還渾身酸痛。井隊干部看他身體實在單薄,打算讓他頂小班,先上白班干些輔助的輕快活兒,慢慢適應。他得知后,臉“騰”的一下紅了,不服輸的“犟”勁兒涌了上來,斷然拒絕了這份特殊的照顧。
為了盡快適應井隊工作,李新民開始苦練基本功。班組競賽上,打大鉗他扣不上鉗框,技能不過關的他被“請”下了鉆臺。從那以后,每次甩完鉆桿,他就一個人在鉆臺上反復練習打大鉗,全然不顧胳膊掄腫了,手磨出了泡。“寧可累趴下,也不向困難低頭。”千百次苦練后,這股犟勁兒終于使他全面掌握了操作要領,打大鉗、下卡瓦、對絲扣這些粗中有細的技術活兒被他一一拿下。李新民,這個初出茅廬的“犟”小伙很快成了1205鉆井隊人人夸贊的操作能手。
有心人
“占學,你得的,快穿上試試。”1992年8月份的一天,時任1205鉆井隊副隊長的李新民拿著一件羊毛衫來到鉗工周占學的宿舍。
“我的?”周占學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一頭霧水。
原來幾天前,李新民像往常一樣帶領班里人員加重。不停地搬運、倒放重晶石粉,弄得大伙渾身上下灰蒙蒙,彌漫的灰塵讓人呼吸困難。
休息時,大家你一言我一語地聊了起來。
“加重這活兒真是又累人又耗人。”
“可不是,我都要散架了!”
“啥時候,加重不用人出力,有個加重車能把重晶石粉往井口一吹,那就好嘍!”周占學說出了自己的愿望。
說者無意,聽著有心。一旁拍灰的李新民聽了周占學的話,若有所思地笑了。
“上次你說加重不用人工,改用機械的事,我整理成合理化建議上報了,這不獲獎了,毛衣就是獎品。”宿舍內,李新民解釋說。
“新民,生產的事你琢磨,嘮嗑的話你也琢磨,你可真是有心人!”
很快,“毛衣事件”就在隊里傳開了,李新民的有心之舉給大家又上了一課。如今,那個合理化建議變成現實已經很久了。
挑戰定向井
2000年5月份,1205鉆井隊的第一口定向井開鉆了,這是1205鉆井隊多年來的突破。
“1205鉆井隊未來的路該怎么走?”2000年以前,1205鉆井隊在大家印象中是打調整井的能手,但是時任該隊黨支部書記的李新民,已經開始思考如何突破。
一次,李新民看見附近32495鉆井隊正在打定向井,這是1205鉆井隊40多年來從沒有打過的井型。受到震動的他終于找到了方向:拿下定向井施工技術,實現1205鉆井隊由單一井型向多種井型轉變的目標。
想到就要做到。李新民一有空就和技術員到32495鉆井隊現場觀摩學習,邀請技術專家到1205鉆井隊講授定向井知識,為定向井施工進行扎實的技術儲備。幾個月后,全體隊員胸有成竹了。2000年年初,李新民和隊長3次向油田公司請戰,爭取打定向井。5月份,打定向井的施工任務終于下達了。
在全隊員工的努力下,1205鉆井隊創出了建井周期7天、最大井斜角32.5度、井底水平位移470米的好成績。從此,1205鉆井隊開啟了打特殊井型的的大門,實現了由單一井型向多種井型施工的突破。
歸心似箭
1998年夏天,李新民的妻子帶著3歲的兒子回了老家訥河。回來時,休班的李新民答應妻子到老家接她們娘倆。然而,他剛到老家,就下起了瓢潑大雨。嫩江方向傳來洪水發作、鐵路被淹、火車停運的消息,家人們都挽留:“難得回來一趟,人留不如天留,在家多呆幾天吧!”
此時,從新聞中得知大慶附近也發生洪水險情的李新民,心里惦記的卻全是隊上情況?生產有沒有被耽誤?“不能呆在老家了,我一定得想辦法回去!”他打定了回大慶的主意。
妻子了解李新民,知道他心里惦記著井隊,讓弟弟租了輛車回大慶。本來路況就不好的沙石公路,在雨水的沖刷下更加泥濘,車艱難地前行著。終于,看見了零星的采油樹,離大慶近了,離井隊近了,李新民沉重的心略微放松了些。
沒走多遠,前方往回返的車告訴李新民,“前面的公路被大水阻斷了”。車走不了了,返回訥河?“開弓沒有回頭箭,走也要走回大慶!”順著鐵道線走了4個多小時后,一家人終于在夜幕降臨時搭上了回大慶的車,凌晨2時到了家。
天剛蒙蒙亮,在沙發上瞇了會兒的李新民,又踏上了回井隊的路。
相馬的“伯樂”
李彥輝要出國了,要到哈薩克斯坦項目組擔任司鉆了。這個好消息像長了翅膀般,很快就傳遍了1205鉆井隊。面對紛至沓來的祝賀,李彥輝心底深深感激李新民。
1996年7月份,李彥輝從技校畢業來到1205鉆井隊,同事們都說他性格內向。不久,李新民卻發現這個不愛說話的大男孩學起技術來有股子鉆勁兒。對生產工序、井上的設備以及崗位技術方面不懂不會的地方,他總是跟在老師傅后面悄悄地學,下了班,也總在屋里看書。李新民暗想,這個小伙子錯不了。于是,李新民一有空就手把手地教,想把自己掌握的技術都傳授給他,李彥輝也如饑似渴地認真學習。
一年多后,李彥輝熟練掌握了場地工、內外鉗工、井架工等5個崗位的技術理論和實踐技能。通過孜孜不倦的學習,他在各種技術大賽上均名列前茅,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如今,獲得哈薩克斯坦項目組司鉆崗位更是對他工作技能的肯定。
多年來,在李新民這個“伯樂”的手中,1205鉆井隊先后有十幾名員工被推薦到其他井隊和赴海外項目組擔任工程師和技術骨干。
忍痛扛石粉
2003年8月份的一天,天陰沉沉的,風里夾雜著濕氣。“要下雨了”,李新民想。零點班就要給采油四廠南8-5斜32井進行泥漿加重了,石粉還差不少。他一遍遍地和生產調度聯系,確保石粉車在運來的路上。
滴答滴答的雨點不一會兒就連成了線,雨大了,石粉車卻陷在了離井場300多米遠的土路上,能拖車的拖拉機又全部派了出去。雨不停,車回不來,井上不等人,怎么辦?
李新民當機立斷,把石粉扛到井場。副司鉆知道李新民關節炎復發,剛打了封閉針,連正常走路膝蓋都疼,更別提重體力活了,就堅持不讓他扛。“我是隊長,我不扛誰扛!”倔強的李新民帶頭沖進雨中。一袋石粉25公斤,幾趟下來,汗水和雨水與石粉和了泥,糊了他一身,可他的腳步絲毫沒有慢下來。
3個多小時后,隊上僅有的9個人硬是把26噸石粉從300多米遠的地方扛到了井場,保證了加重作業順利開始。在場的隊友們看到李新民癱坐在地上,借著雨水任由淚水溢出眼眶。
鉗牙的故事
一次,李新民在井上看見外鉗牙工小王換鉗牙時,不慎將鉗牙掉進了鉆臺下面的泥漿里。小王迅速跑下鉆臺,毫不猶豫地手就伸進半米多深的泥漿中摸索著找到了鉗牙。施工中掉鉗牙是常見的事情,鉗牙小,價值也不過10來元錢,但是小王的做法讓李新民倍感欣慰。由此,他組織了“一百萬能買多少鉗牙”的討論,圍繞培養節約意識、實施成本管理,隊員們各抒己見。
不久,為了實現最低投入、最大產出的“成本月度分析卡”在1205鉆井隊誕生了。李新民結合隊里的成本運行實際,制定單口井用料計劃,實行材料費用包干制。他要求把每個班組、每個崗位所消耗的每一筆費用都一一記錄在卡上,將成本控制落實到人頭。通過嚴格的成本管理,挖潛增效蔚然成風,隊員對設備零件磨損程度也都了然于心,避免了因為設備問題而耽誤生產的情況發生。
如今在1205鉆井隊,每個班組都有一個小鐵箱,專門收集散落的小零件,以備生產之用,做到有舊能用堅決不領新。
高空修游壬
“快停鉆,立管游壬刺了!”2004年2月2日,在杏南區塊施工的1205鉆井隊將士們正為鉆井進尺即將突破200萬米大關緊張有序地忙碌著。三班司鉆突然發現右上方架子有泥漿往下淌,遲疑間,隊長李新民已急匆匆跑上鉆臺大喊。
此時此刻,游壬刺漏若是得不到及時控制,鉆井液就不能正常循環,不僅突破200萬米進尺的計劃會受影響,還會造成嚴重的卡鉆事故。
“小張,快去取橡膠墊,單泵循環,注意活動鉆具,王曉夫跟我上架子!”李新民一邊指揮,一邊迅速把安全帶拴在身上,上了架子。
寒風中,李新民和王曉夫在掛滿冰溜子的20米高空井架上小心翼翼地挪到了立管刺漏處,敲開游壬,你遞我裝,橡膠墊很快換完了,封裝游壬卻卡了殼。架子上空間小,兩個人在一起既不安全,動作也放不開,李新民讓王曉夫下去休息,自己暖了暖手就開始了獨自作戰。戴著手套,幾公斤重的大錘他掄著用不上勁,索性甩掉手套,在凜冽刺骨的寒風中一下一下砸著游壬。終于,高空搶修成功封好了游壬,鉆井生產恢復了,鉆井進尺成功突破了200萬米大關。
“吃苦精神No.1”
2006年,李新民率DQ1205鉆井隊項目部進駐蘇丹,踏進了非洲大地,實現了鐵人老隊長生前的夙愿,把井打到了國外。
然而,設備運抵后,第一步清關就遇到了困難。其他項目組10來人清關最快也要近20天,當地人說:“就你們6個人,怎么清關?”
面對質疑,時任項目經理的李新民用英語義正言辭地說:“我們鐵人隊能做到!”當時蘇丹異常炎熱,地表溫度近60攝氏度,只是站著都熱得受不了。水土不服、高溫中暑、工作量巨大,困難重重。必須讓設備盡快運到井場,李新民和其他5人硬是頂酷暑、伴星辰,緊張清點,合理組織搬運。6天后,6個人完成了清關,DQ1205鉆井隊創造了中國石油海外鉆井公司海外清關人數最少、用時最短的紀錄。
設備運抵后,李新民沒有休息,帶領33名伙伴又投入到夜以繼日的安裝調試工作中,每天睡眠不足5個小時。17天后,設備、資料、人員管理全部通過甲方檢測,達到API國際標準。
驗收現場,甲方豎起大拇指用英語說:“李,你們的管理水平No.1,你們的吃苦精神No.1!”
翻身仗爭氣井
2010年12月份,李新民和隊友開始打在伊拉克哈法亞項目的第一口井,過程并不順利。
獲得的最新地質資料還是30年前粗略的一次勘探成果。打井期間,甲方脫離實際,不聽鉆井隊建議,堅持己見,這些因素令DQ023鉆井隊花費了大量時間處理復雜狀況。“第一口井這樣完活兒,真是不甘心。”長達數月的建井周期讓隊員們心里很不是滋味兒。
打第二口井前,李新民不斷給大家鼓勁兒:“這口井我們要打場‘翻身仗’,全力打一口‘爭氣井’!”
搬家時,DQ023鉆井隊就憋足了勁兒,整拆搬家只用了4天半,再創新記錄。但是,打井之初,甲方盲目搶進,依舊不采納鉆井隊的建議。鉆到920米時,鉆遇粘泥地層,17.5寸的大號鉆頭被泥包裹。李新民和隊員苦戰了20多個小時才解決了鉆進緩慢的問題。從此,甲方終于開始認真考慮鉆井隊的建議了。
“恭喜你們僅用47天就出色地完成了HF001-M267井3167米的鉆井任務,創造了哈法亞地區最短的鉆井記錄。”比當地鉆進記錄少用9天,設計周期縮短19天,僅日費就節省60余萬美元。最終,李新民和隊員們得到了甲方的認可,徹底打了場“翻身仗”。
靠實力爭取發言權
在國外鉆井,現場最有發言權的往往都是外籍監督,但李新民所在的井場卻不一樣。李新民說:“我們靠實力爭取發言權!”
一次在蘇丹鉆井時,李新民和隊友們正在往井下表層套管,到100多米時卻再也下不去了。這時候,甲方外籍監督邁哈莫德提出了解決方案:用十幾噸重的頂驅把套管“壓”下去。李新民一聽,急了:“這不是個好辦法,我們的頂驅價值上千萬,壓壞了怎么辦?”一時,雙方各不相讓,現場火藥味兒十足。
僵持不是解決問題的辦法。李新民利用多年的鉆井經驗,很快想出了另一種方案。在李新民細致地解說下,最終邁哈莫德同意采用李新民的方法,很快排除了障礙。事后,邁哈莫德在施工中總是要先聽聽李新民的專業意見。
2010年,邁哈莫德得知李新民到伊拉克工作后,很是不舍。在他心中,李新民既是讓他放心的乙方帶頭人,也是為數不多的敢于“頂撞”他的中國朋友。
敢干因為心里有數
鉆井22年來,李新民無數次向困難、向未知挑戰,許多人不解:他怎么就這么敢干?
在蘇丹打井時,一次頂驅設備出現了故障。常規辦法是通知甲方,等待甲方查明原因后送到廠家維修,耗時兩、三個月。沒有頂驅雖然還能打井,但是既損失收入,又影響鉆井安全。想到甲方來救援也要先拆設備,李新民提出,不如自己先拆,找出原因,能修好的話更好,修不好也節省了時間。
平臺經理曹廣學說:“李經理敢這么干,是因為心里有數,他對設備的了解,達到了專業機械工程師的水平。拆的時候,他畫出了每一個零件的部位草圖。”
終于在拆到最后一個主軸時,大家發現外部有磨損。更換備用主軸后,設備修好了,鉆井一天都沒耽誤,甲方還專門發來了表揚信。
與李新民共過事的人都知道他為什么有敢干的底氣,因為熱愛鉆井,用心的他已經把鉆井工作的每一個環節都琢磨透了。
井場學校
接任1205鉆井隊第18任隊長后,李新民開始思索,如何把1205鉆井隊打造成學習型、技術型、智力型、國際型的員工隊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足。
李新民看到1205鉆井隊青工多,文化基礎和技術基礎好,心想:不如組織員工自學。
為了避免泛泛學習的情況,2003年年初,1205鉆井隊率先在油田創辦了“青工崗位技校”。“學校”把固定課堂設在駐地,移動課堂設在井場,結合不同崗位,制定了員工學習訓練規劃和培訓目標,隊長講、書記講、員工講,人人登臺講課,既當老師又當學生。為了讓大家多學一些高、精、尖的鉆井前沿技術,他還聘請了油田公司有關技術專家、工程師擔任編外教師。
打那以后,工作崗位不僅是工作的地方,更是青工學習技術、提高能力、迅速成長的“學校”。短短兩年,員工技能大幅度提高,在2005年油田公司技術大賽中,1205鉆井隊囊括了7個單項第一名。
“特供”西瓜
在蘇丹,1205鉆井隊的甲方監督穆罕默德特別愛吃西瓜。細心的李新民發現,晚餐沒有西瓜吃時,穆罕默德的心情就會變差,甚至會把情緒帶到工作中。
可在蘇丹,到了旱季哪還能買到西瓜。李新民琢磨著,買西瓜籽自己種西瓜。在尼羅河水的滋潤下,沒幾天,營房后的空地里就長出了西瓜秧。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西瓜喜獲豐收,最大的長到了五、六公斤。
在炎熱的旱季,吃上一口味甜多汁、清爽解渴的西瓜是多么享受的事兒,但是大家誰都舍不得吃,因為這是給穆罕默德的“特供品”。得知西瓜是專門為自己種的,干了40多年鉆井工作的穆罕默德對李新民說:“我們不只是工作伙伴,更是朋友。”
在海外,李新民帶領的隊伍能夠很快得到甲方、提供服務的第三方的信任和欣賞,不僅是靠過硬的實力,也離不開李新民真摯誠懇的待人方式。
能不能
2003年,1205鉆井隊更換了新型鉆機,甩掉了“貓頭”。但鉆機氣控箱設計復雜,與設備相連管線繁多,每次搬家拆卸管線很不方便。李新民琢磨,能不能對氣控箱進行改造?于是,他帶領革新小組反復研究氣控箱的結構和使用原理。改造后的氣控箱,不僅搬家不用拆,使用也更簡單快捷,既減輕了員工的勞動強度,又節省了工作時間。
井上起鉆灌泥漿時,都需要啟動大泵,既損耗設備又浪費油料。李新民又琢磨,能不能想辦法改造泥漿循環系統?他帶領革新小組反復研究和論證后,決定在除砂泵的管線上焊一個游壬,用除砂泵來灌泥漿。這招兒果然見效,既不影響除砂又節省了設備和油料。按每口井起下鉆6小時計算,一年就節省鉆井成本6萬元。
李新民總是琢磨能不能這樣、能不能那樣,帶領鉆井隊員工攻克了鉆井工作中的很多生產難題。
驚險一幕
李新民兒子小的時候身體弱,一到春秋兩季,扁桃體總是發炎,李新民又長年不在家,照顧孩子的重任自然落在了妻子王偉肩上。
小孩子都不愛吃藥,李新民的兒子吃藥尤其費勁兒。一次,兒子的扁桃體又發炎了,王偉使勁用身體夾住他,手拿鐵勺別開嘴,硬是把藥灌進了兒子的嘴里。孩子小,一邊抵抗一邊哭,藥水嗆在喉嚨里,一下子喘不上氣來,頓時小臉就憋青了。
手足無措的王偉這時多希望李新民能在家。她嚇壞了,只好抱起孩子往對門跑,鄰居崔哥看到平時活潑的孩子此時憋得身體發青,先是一驚,隨后馬上接過孩子用力地拍他后背,過了好一會兒,孩子的氣終于喘過來了。這時,緩過神的王偉,抱過兒子大哭了起來。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