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3日,文縣橋頭鎮羅家坪村村支書馬志成坐在自家院子的石凳子上說,“老宋來我們村兩年半,時間說快也快,村里真是大變樣,要不他幫忙,我們村的脫貧摘帽怕是沒那么快”。
2018年3月,在羅家坪村村外,一名長相黑黝黝男子背著厚重的行李包,手機拎著個大布袋子,走在進村的泥土路上。他就是兩次被評為優秀駐村幫扶第一書記,中國石油甘肅隴南銷售分公司駐文縣橋頭鎮羅家坪村第一書記宋繼生。
文縣地處甘肅南部,與四川、陜西交界,羅家坪村距離文縣縣城80公里,是高半山地帶,現有貧困戶165戶596人,宋繼生到村后第一件事情就是入戶走訪,了解村情、民情,他隨身揣著一個小本子,里面密密麻麻記著村民家庭基本情況、存在困難、幫扶措施等。
在摸透了村情民意,了解掌握了致貧原因,宋繼生開始著手為全村的貧困戶建檔立卡,制定幫扶措施。在迅速進入角色后,他與村民們打成了一片,村民外出務工、小孩上學,大小事情都找他咨詢,他也很快完成站經理到駐村書記的轉變。
泥石流災害中,文縣橋頭鎮羅家坪村第一書記宋繼生用鐵鍬搶修道路
鐵鍬刨通的“生命線”
2018年6月,持續近半個多月的強降雨引發泥石流,沖斷了橋頭鎮通往羅家坪村的通村公路,這條公路是羅家坪村的“生命線”、“保障線”,救援車輛、應急物資都要從這里進入,清淤通路刻不容緩。
村支書馬志成回憶說,“那天雨特別大,大家伙兒都記得,泥石流把路都給毀了,村民出不去,救援車進不來,還是老宋臨危不亂,救了大家。”
當時,宋繼生第一時間想到了村民的人身財產安全,他聯系村支書,一起拿出了撤離方案,冒雨跑到村里,挨家挨戶通知。
村民劉宗貴說,“當時村里也沒有啥設備,老宋就用自己的手和幾把鐵鍬在淤泥中搶修,大伙兒當時都勸他別挖了,他不聽,就在那兒用鐵锨刨,整整一個上午,硬是把路給刨通了,看著村民和車輛都過去了,才長出了一口氣。”
宋繼生與村民共同探討無刺花椒種植技術
敢想敢干,帶頭創收
怎樣讓貧困戶的生活有奔頭?讓貧困戶也有可觀收入?這是宋繼生時常刻掛在心上的一件大事。
幫扶點員工張珍祥回憶說,“宋書記平時愛看新聞,尤其是農業新聞,現在村里中的無刺花椒就是他引進的。”
那是一次偶然的機會,宋繼生從新聞上聽說無刺花椒產量高、無病蟲、品種好,他大膽提出在高山試種無刺花椒的設想。他開始鉆研無刺花椒的種植技術,編寫種植方案向公司匯報。在得到公司大力支持后,他購買了1000株無刺花椒苗進行試驗,通過精心管護,無刺花椒長勢良好,終于在海拔1500米的高山上試種成功。
“老宋那時候說無刺花椒好,好多人不信,村民們都沒啥本錢,也不敢試,他拗都很,自己買了苗子搞試驗去了,最后還真成功了,現在我們就指著無刺花椒賺錢呢。”村民劉全生回憶無刺花椒種植過程時說。
宋繼生借助電商平臺推銷扶貧產品,積極協調各方開展消費扶貧,為無刺花椒和當地土特產打通了銷路。2019年,全村一次性銷售花椒500多斤、辣椒1000多斤,為農戶增加收入6萬余元。
留守老人的“親人”
為村民創收后,在宋繼生的心里,還有一件事,總是放心不下,那就是村里的弱勢群體和留守老人。
村里的老大娘馬如青告訴記者,“我們村的趙光秀現在可有福氣,外面一個兒子,村里還有個兒子。”
留守老人趙光秀60多歲,兒子常年在外打工,由于身體不佳,地里活也不能料理,宋繼生將捐贈來的衣物主動送到老人家中。每到農忙時節,宋繼生都會幫助老人點洋芋、收玉米、打核桃,宋繼生忙碌的身影活躍在田間地頭。老人也會隔三差五的將自己做的攪團、漿水送到宋繼生的住處,兩個人坐在一起拉拉家常,就像親人一樣。
村里的馬德興膝下有兩個兒子住在同村,老人孤苦伶仃一人住在舊房里,沒有照看生活不能自理,他立即找到老人的兩個兒子,對他們進行批評教育,講清了兒女的應盡的責任和義務,也通過讓兩個兒子換位思考,想想父親的感受。經過耐心的勸說,終于解開了父子間的心結。
泥石流災害中,文縣橋頭鎮羅家坪村第一書記宋繼生背著村民躺過泥石流道路
連闖三關,駐村駐心
回憶兩年半的扶貧時光,宋繼生說他闖過了三關。首先是“家庭關”。作為獨子的他,是家庭的主心骨,老父親身患高血壓、心臟病與宋繼生同住,需要他來照顧。2017年,大女兒參加高考,更需要他的陪伴,而他卻選擇去80公里以外的貧困山區駐村。為了安撫后方,他先說服了怨氣最大的妻子,然后做通大女兒的工作,并求得父親的理解和支持。
其次是“生活關”。在家時,賢惠的妻子承擔著家里的一切家務,羅家坪村沒有飯館,不會做飯是他面臨的最大難題,起初的幾個月由工作隊的同事們輪流做飯,他不會做飯就洗鍋,后面,他學著和面、學著炒菜,按他的話說,這是“逼出來的”,連妻子也風趣地說“駐村兩年最大的收獲,就是繼生也會做飯了”,現在回到家中,他偶爾也會表現表現。
再次是“交通關”。羅家坪村海拔1580米,道路崎嶇,縣城公交只通到鎮上,到村上去沒有公共交通,起初坑坑洼洼的道路只能走拖拉機,小車根本無法通行,每次往返都是一件頭疼的事,不是搭便車就是租摩托,下雨、下雪時就只能步行。10公里的山路常常要耗去3個小時,出門難、行車難是城市與農村的最大的區別。他說“駐村的頭半年,真正學會了走山路,也深感道路的重要性。”
宋繼生坐在村里的山坡邊兒,當被問起是否后悔參加駐村幫扶工作時,他說:“我不后悔!家人理解我,也非常支持我。從進村的第一天起,我就把家安在了這里,也把心留在了這里,我現在已經是一名地地道道的羅家坪村村民。”(中石油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