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7日,中國石油長慶油田公司在京發布新聞,截至當日上午10時,長慶油田油氣當量達到6000.08萬噸(其中原油2451.8萬噸、天然氣445.31億立方米),這標志著中國首個年產6000萬噸特大型整裝油氣田的誕生,創造了中國石油工業的新高度。
長慶油田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推進油田“二次加快發展戰略”。資料照片
“這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國家能源局油氣司勘探開發處處長何建宇表示,在中國經濟構建新發展格局下,地處中國腹地的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對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6000萬噸背后:彰顯能源央企的責任擔當
在北京新華社新聞大廈舉行的中國石油長慶油田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新聞發布會上,長慶油田公司執行董事、黨委書記付鎖堂說:“長慶油田的發展,特別是能取得今天的成績,凝聚著幾代中國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沉淀著幾代中國石油人的汗水和心血。”
“當年毛主席的預言成真了。”這是中國工程院院士、油氣勘探開發專家胡文瑞在聽到長慶油田油氣產量突破6000萬噸的消息時說的第一句話。作為一個曾經在長慶油田工作34年的老石油人、原長慶油田總經理胡文瑞院士告訴記者,上世紀70年代初,在陜甘寧石油會戰啟幕之際,毛澤東主席曾作出預言:“慶陽石油有希望。”后來,鄧小平同志也曾專門聽取長慶油田匯報,對油田勘探開發給予熱切關心和高度支持。
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為中國石油人在鄂爾多斯盆地的拼搏奮斗注入了無窮的動力,為他們克服地質困難,推動技術創新增添了無盡的力量。胡文瑞告訴記者,長慶油田攻克了低滲透、低壓力、低豐度“三低”油氣田開發的世界難題,油氣產量快速提升。特別是進入新世紀以來,長慶油田成為我國增儲上產最快的油田。從2003年油氣產量首次突破千萬噸,到2013年油氣當量超過5000萬噸,長慶油田創造了我國非常規油氣田高效開發的奇跡。
近幾年來,隨著我國油氣對外依存度的不斷攀升,特別是國際局勢的風云變幻,油氣進口不確定性風險增大。中央提出“加大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新要求。中國石油立即響應,專題研究部署提升國內油氣勘探開發力度,努力保障國家能源安全。
“長慶油田堅決落實中央要求和集團公司部署,迅速將‘穩油增氣’調整為‘油氣雙增’規劃,推進‘加快油田二次發展’戰略。”付鎖堂說,長慶油田石油風險勘探在新領域、新層系和盆地外圍多點突破。
據付鎖堂介紹,2019年,長慶油田在甘肅慶陽發現儲量規模10億噸級頁巖油大油田,今年又在天環地區多層系收獲35個高效油藏含油富集區,發現了億噸級的儲量規模;天然氣勘探在隴東和寧夏新發現兩個千億方含氣區,并在靖邊氣田西側獲得探明儲量2124億方碳酸巖大氣區。同時,頁巖油、致密氣效益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今年建成的10億方致密氣高效開發示范區,已完成試氣的71口水平井,有31口獲得超百萬立方米高產工業氣流。
“長慶油田實現年產油氣當量6000萬噸的歷史性跨越,既是我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大事,也是我國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大事。”國務院國資委副秘書長、新聞發言人趙世堂表示,從1970年會戰至今,經過50年的艱苦努力,特別是新世紀以來的持續快速有效發展,長慶油田已經建成了世界級特大油氣田,成為繼大慶油田之后我國又一個最重要的油氣生產基地。長慶油田的發展成績是我國石油企業高質量發展的集中體現和縮影,在我國石油工業和國有企業發展歷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12月27日,在中國石油長慶油田生產指揮中心,數字化顯示屏顯示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記者 李一博 攝
非常規低滲透技術:油氣勘探開發的一場革命
“如果說在幾代中國領導人的關心和支持下中國石油人的拼搏奮斗和責任擔當,是長慶油田發展的動力,那么在科技創新上的巨大突破,則是長慶油田成為6000萬噸世界級大油氣田的關鍵。”長慶油田公司總經理、黨委副書記何江川如是說。
地質資料顯示,長慶油田所處的鄂爾多斯盆地儲藏著世界上典型的低滲透、低壓力、低豐度“三低”油氣資源。地表數百米厚的黃土層阻隔了地震波的傳輸,在這里找油找氣無異于大海撈針;而地下巖層致密如同“磨刀石”,要實現規模有效開發則難上加難。世界知名能源咨詢公司由此直接判定其為“邊際油氣田”,“常規技術根本無法實現經濟有效開發。”
“常規技術”不行,那長慶石油人就探索“非常規技術”。
據介紹,在油氣勘探上,長慶油田由侏羅系油田向更深層三疊系找油和古生界找氣戰略轉移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比如,在儲量超4億噸級西峰油田,勘探就經歷過三次失敗;在攻克5億噸儲量的姬塬油田時,曾五次無功而返;在10億噸級慶城頁巖油田的勘探,歷時近20年。長慶技術人員堅守高原大漠,專注于盆地地質演化、油氣生成、儲藏機理研究,在實踐中終于掌控了獲取油氣資源主動權,先后找到陜北、華慶等4個探明儲量超10億噸規模大油田,擒獲蘇里格等3個探明儲量超萬億立方米大氣田。
在油氣開發上,作為“三低”油氣田,長慶油田的顯著特點是“井井有油,井井不流”,井不壓裂不出油,儲層不注水沒產能,經濟有效開發屬世界性難題。從上世紀80年代初,長慶油田在陜北革命老區安塞譚家營打下的第一口探井,到上世紀90年代安塞油田投入規模開發,經過8年技術攻關,終于開創了我國特低滲油田經濟有效開發之先河。在沒有國際先例的情況下,長慶油田依靠自主創新形成了特低滲、超低滲油田、致密氣田開發等非常規技術系列,并成長為新世紀以來我國油氣產量增長最快的油田。
“長慶的非常規低滲透技術開發,和北美頁巖氣革命一樣,堪稱世界油氣勘探開發史上的一場革命。”胡文瑞院士告訴記者,從低滲透油田起步,突破特低滲、再戰超低滲、解放致密氣,到實現頁巖油規模有效開發,長慶油田如今形成了快速獲取油氣資源的原創性地質理論認識,掌握了高效開發三低油氣田的關鍵核心技術,創造了油氣產量持續快速增長和低成本開發兩大奇跡。歷時50年發展,長慶油田已累計給國家貢獻油氣當量超過7.6億噸。
對于“三低”油氣田開發而言,既要有高技術,還要有低成本。
據何江川介紹,長慶作為我國非常規油氣開發的引領者,在探索中形成了安塞模式、靖安模式、華慶模式、靖邊模式、蘇里格模式等十大低成本開發模式。近年來,借助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將集成創新的900多項適用技術,嵌入油氣田建設、生產、管理等環節,驅動油氣開發全產業鏈數字化轉型和智能化升級,緩解了油氣開發成本壓力,有效對沖了歷次國際油價暴跌帶來的經營風險。
特別是在今年新冠疫情和國際超低油價疊加影響下,多家國際石油巨頭陷入財務虧損,北美眾多頁巖油企業紛紛破產。長慶油田在壓縮投資、降低成本上超過100億元,今年不僅超額完成年初計劃生產目標,還貢獻利潤超過150億元,創造了傳統能源企業轉型升級、效益發展的成功范例。
“十四五”6800萬噸:長慶油田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長慶油田年產油氣當量突破6000萬噸,這不僅是中國石油工業里程碑,也是中國能源行業的里程碑事件。”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一帶一路能源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教授說,長慶油田堪稱保障國家能源安全的“壓艙石”。
記者注意到,當長慶油田站在油氣當量6000萬噸的歷史高點時,人們開始更多關注這個特大型油氣田的未來。長慶油田發展潛力如何,能否持續增產,能否保持可持續發展?這些成為長慶石油人必須思考和回答的命題。
“基于資源優勢的積累、關鍵核心技術的突破、低成本模式的創新,讓長慶油田在6000萬噸的體量上仍具備可持續上產的潛力。”付鎖堂透露說,“十四五”期間,長慶油田規劃將把油氣年產量提升到6800萬噸,而且在2050年之前都將保持高產穩產。
長慶油田人的自信源于豐富的資源支撐和先進的技術支撐。
數據顯示,目前長慶已累計探明石油儲量59億噸,探明天然氣儲量超4萬億方,累積了雄厚的資源基礎。而在“十四五”期間,每年還要探明石油儲量3億噸、天然氣儲量2000億方以上。更為重要的是,鄂爾多斯盆地頁巖油資源量占盆地總資源量的25%,這是長慶油田未來最重要也最現實的接替資源。長慶油田在巖頁油氣開發技術的突破——“十三五”期間在隴東建成國內最大的頁巖油開發示范基地,使得這家目前已站在歷史高點的大型油氣田,增加了穩步增產、可持續發展的底氣。
“美國憑借頁巖革命實現了從油氣進口國到出口國的轉變,并對地緣政治格局產生了重要影響。”國務院國資委研究中心研究員鄭東華說,長慶油田的非常規技術革命,特別是在頁巖油氣開發上的突破,對于頁巖油氣儲量豐富的中國無疑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事實上,在當前中國大力倡導低碳轉型的新形勢下,特別是在中國宣布“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后,石油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不只是保障油氣資源的接續,還包括生態環保、綠色發展。尤其是作為作業區橫跨陜、甘、寧、晉、內蒙古五省區的特大型油氣田,長慶油田在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中責任重大。
“多年來,長慶油田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與油氣生產同等重要的位置,積極推動能源綠色轉型。”何江川告訴記者,“十三五”期間,累計投入安全環保資金超過100億元,制定了長慶油田加強黃河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實施方案,加快推動地方生態文明建設,形成了林緣區、水源區、農緣區、庫緣區等八種生態保護模式。先后在陜北、隴東區域啟動綠色礦山、水源區保護、隴東碳匯林、生態示范區建設工程,建成“中國石油長慶林”“長慶碳匯林”等10多處大型綠色屏障,油區綠化面積達95%,僅甘肅隴東油區碳匯林面積就達80多萬畝,榆林氣田生產區域沙化土地治愈率達到93.24%。
作為我國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基地,長慶油田擔負著50多個大中城市供氣。超過445億立方米的年產天然氣量,供給京津冀地區和陜甘寧等區域,形成了安全穩定的氣源地,對改善大氣污染、凈化藍天、調整能源結構發揮著重要作用。自1997年正式向外供氣以來,已累計生產天然氣4683億立方米,相當于替代了5.69億噸標煤,減少碳排放物3.8億噸,發揮著良好的生態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