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日,記者從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獲悉,自2013年獲批成為全國第二個開展創新型省份建設試點工作的省,經過7年努力,安徽省創新型省份建設取得顯著進展。
區域創新能力連續9年全國居前
從主要創新指標上看,7年來,我省實現從“單項爭先”向“全面提升”的轉變。
與2013年相比,2019年我省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地方財政支出提高2.6個百分點,居全國第4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增長1.14倍,居全國第11位;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提高0.18個百分點,居全國第11位。
2020年全省擁有有效發明專利98186件,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5.4件,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達742億元,分別較2013年增長7.5倍、7倍和4.7倍;全省吸納技術合同成交額1131.24億元,連續四年實現“進大于出”。
值得一提的是,全省科技創新取得新進步、新突破,創新綜合實力大幅提升,2020年區域創新能力排名居全國第8名,連續9年居全國第一方陣。
已建成國家級研發平臺210家
從科技創新平臺上看,實現了從“夯基壘臺”向“立柱架梁”的轉變。
全省科技創新平臺體系化建設取得顯著進步,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合肥濱湖科學城、合蕪蚌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省“五個一”創新主平臺建設初見成效,大科學裝置形成“3+4+4”建設格局,即已建成全超導托卡馬克、穩態強磁場、同步輻射等3個裝置,正在推進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綜合研究設施等4個裝置,謀劃建設合肥先進光源等4個裝置。
截至2020年年底,全省已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臺210家,“一室一中心”28家,省重點實驗室175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34家,院士工作站62家,安徽已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重要省份。
重大科技成果“多點開花”
從創新成果產出上看,實現了從“跟跑并跑”向“并跑領跑”的轉變。
2014~2019年,我省累計68項科技成果獲得國家科技獎、1239項科技成果獲得省科技獎,合肥位居中國入選“全球AI最具創新力城市”第4位。“九章”量子計算機、“嫦娥鋼”“質子刀”“量子顯微鏡”“墨子號”實驗衛星等一批重大創新成果相繼問世。
在量子科技領域,多個研究團隊在量子通信、量子計算、量子精密測量等多個方向,實現了重大科技成果“多點開花”。“九章”量子使我國成為全球第二個實現“量子優越性”的國家,單自旋量子精密測量譜儀等量子測控產品打破國外壟斷,基于合肥先進計算中心的量子計算“雙創”平臺于2020年12月25日成功上線,國內首個量子鉆石原子力顯微鏡實現產業化落地,呈現出“起步即提速,開局就爭先”的蓬勃發展態勢。
高新技術企業達8559家
從支撐引領發展上看,實現了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的轉變。
科技創新與經濟發展深度融合,科技賦能傳統產業持續加速,高新技術產業逐步壯大,科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能力不斷提升。
2020年,高新技術企業已達8559家,較2013年凈增6541家,居全國第10位;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達43.8%,較2013年提高8.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分別比2013年增長1.64倍、1.56倍。
全省建成省級以上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20家、農業科技園區45家,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113家、眾創空間220家,以集成電路、新型顯示、人工智能等為代表的“芯屏汽合”產業體系加速形成。
企業創新活躍度全國第4位
從科技制度創新上看,實現了從“點上突破”向“系統集成”的轉變。
7年來,我省著力系統推進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不斷推進科技創新與體制機制創新“雙輪驅動”,共出臺20余件科技創新法律法規和重要政策,逐步構建了具有安徽特色的科技創新制度體系,涵蓋了科技研發、成果轉化、企業孵化產業化、創新服務體系建設、知識產權創造保護等。
統計監測顯示,2019年我省創新發展指數113.9,與2013年相比上升4.6個百分點,企業創新活躍度居全國第4位,創新意愿居第1位。
合肥創新排名位次不斷前進
從創新發展格局上看,實現了從“一枝獨秀”向“競相發展”的轉變。
隨著創新型省份建設的不斷推進,我省以創新型省份為引領,以創新型城市、創新型縣(市)、創新型鄉鎮為支撐,皖江、皖北、皖南、大別山區競相發展,逐步形成了“一圈五區”各具特色的區域創新發展格局。
合肥在全國創新型城市排名位次不斷前進,上榜《2020全球城市基礎前沿研究監測指數》TOP20城市,排名全國第4,蕪湖、蚌埠、馬鞍山等市大力推進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寧國、界首、巢湖等獲批創新型縣市建設,全省創新發展道路越走越寬廣。(黎靜)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