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陳莊-唐口西周遺址,姜子牙首封之地
近年來,淄博市高青縣花溝鎮認真落實鄉村振興戰略部署要求,立足鎮域農業大鎮,積極探索“支部領辦、三產融合”產業振興模式,取得顯著成績,先后榮獲省級耕地保護激勵鎮、山東省第二批鄉村振興“十百千”工程示范創建鎮等榮譽稱號。
2019年來,結合“三資”清理規范,聚焦合作社發展,全鎮歸納提煉“黨支部+合作社+項目建設,企業+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等集體經濟發展8種模式,因地制宜發展農村產業,為加快實現產業興旺,壯大村集體經濟,帶動農民增收提供了“樣板”借鑒。
一、科學規劃,優化布局,探索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新模式。因村制宜發展特色產業,提升發展的質量和水平。一是龍頭企業引領產業結構調整。引進帶動力強、附加值大的農業龍頭企業,圍繞企業建基地、以基地帶產業、以產業促增收。比如,淄博花東農業科技公司工廠化生產杏鮑菇項目通過“一村一工廠、一戶一車間”運行模式,將生產完杏鮑菇的菌棒加工后提供給周邊5個村300余戶群眾二次利用生產平菇和香菇,龍頭企業采取品種、種植、管理、收割、銷售的“五統一”一體化經營模式,僅此一項,可帶動生產戶年均增收1.5萬元,村集體平均增收2萬元。二是企社聯建促進產業結構調整。黨支部領辦勞動力轉移型合作社,引進、接納各類企業項目,企業實施統一開發項目、統一分配收益、統一銷售產品、統一指導技術、統一調配物資的“五統一”聯建模式,村集體以固定資產入股,合作社組織農村剩余勞動力到村級“小微車間”務工,勞務費按照市場價每人每天50—80元,同時向聯建企業收取勞務服務費,實現資源共享、抱團發展。比如,山東澳森特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與前后陳村、徐耿村等黨組織領辦合作社聯建,可以提供100余個就業崗位,實現企業擴產增效、集體經濟發展、村民增收“三贏”。
二、規模經營,有機銜接,探索補齊產業發展短板新模式。花溝鎮積極探索土地適度規模化經營,推進農業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一是探索農業“半托管”模式。通過支部領辦合作社,與農業公司簽訂合同,以低于市場價格10%左右,供應農資和農技服務,合作社在此基礎上增加5%左右的利潤提供給社員,獲得的利潤社員、合作社、村集體按照2:3:5進行分紅,實現群眾降低種植成本,村、合作社、農戶增加收入的多方共贏發展模式。比如,徐耿村通過黨支部領辦合作社,吸納社員200余戶,農技服務規模達到2160畝,促進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二是探索土地流轉模式。合作社按照600元—800元/畝流轉社員土地統一種植,增收部分作為合作社收入,與村集體按比分紅,既讓社員的土地包出心儀價格,又為集體增收打開門路。比如,花東村黨支部領辦合作社按照880元/畝向社員支付土地流轉費,流轉土地25畝用于種植訂單菠菜,按照畝均產量1500斤、每斤2.4元回收計算,可以增收26250元。三是探索土地入股模式。社員將土地作為股金入股合作社,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通過“底金+二次分紅”模式,依據入股比例實現收益分紅。比如,十六戶村集體以18.8畝“三資”清理出來的土地入股合作社,按照600元/畝取得底金,還將依據入股比例取得30%的純利潤分紅,村民通過到合作社打工額外獲取收益。
創新創業孵化中心
三、黨建引領,三產融合,探索現代產業提質增效新模式。按照黨建引領產業發展的思路,通過發揮村黨組織示范帶頭作用,引領村內產業發展。一是黨支部+合作社+項目建設。盤活農村存量建設用地資源,實現三產融合發展。比如,龍屋村黨支部凈騰空建設用地76.1畝,建設村級小微產業園(二期)項目、種豬養殖基地項目,集體經濟比2019年再翻一番。二是黨支部引領科技示范農業。比如,如花東村黨支部全鏈條布局綠色循環生態農業,所有大棚均采用環境傳感、數據采集、生長監控等數字化管理系統,技術指標全市領先,種植、分揀、倉儲、包裝、銷售一條龍,最大化保障社員利益,投產當年實現純收益300余萬元,是現代農業藏糧于地、藏糧于技的生動寫照。三是整合資源促進抱團發展。試點“飛地產業”模式,打破村居界限,采用“企業+經濟薄弱村”聯合模式,整合政策、資金、項目、人才等資源向“飛入地”傾斜,實現產業聯姻、資源共享、抱團發展。2020年,整合高青縣扶持集體經濟項目10個行政村500萬元中央財政扶持資金,放大特色產業優勢,集中流轉土地建設30個高標準種植大棚,由中標企業負責整體運營,打造現代農業種植基地,按照扶持資金總數的10%,每年50萬元定向扶持納入項目管理的10個被扶持村,平均每村每年5萬元,實現以點帶面謀發展、以強扶弱共振興的目標。
大棚
大棚園區
黨群服務中心二樓創新創業孵化中心
花溝鎮黨群服務中心
食用菌產業園區
小清河大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