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海塘始建于唐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位于鎮海城區東北,當時為土塘,南宋淳熙于嘉定年間改筑石塘。整個海塘狀似帶子,全長4800米,寬14米,高5米左右,氣勢宏偉。建筑工藝獨特,用條石壘筑,堵縫鑲榫結構,工藝精湛,又稱為“浙東小長城”。
為抵御海潮的侵襲,唐代時鎮海在城的北面開始修建泥塘,在宋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已經潰塌多次的泥塘改作石塘。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朝廷為籌劃防倭事宜,在此置定海衛,并拓建縣城,之前的石塘變身為北城墻,具有防御功能。萬歷年間,北城墻再次加固,并增筑內城,使之“城塘合一”。至此,自巾子山至西城角,長1300米,均寬14米,既可防海潮又可御外敵的古海塘基本形成今之規模。隨后,清乾隆年間,縣令王夢弼將單層石塘改為夾層石塘,并在塘上安置了12座警鋪、25尊大炮等防御倭寇的設施。
如今我們看到的古海塘由“城塘合一”和“夾層石塘”兩大部分組成,城墻整體格局保存比較完整,墻體基本形態及風貌特點基本得以保存,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歷史價值和社會文化價值,近現代歷經數次保護性修復提升工程,當地政府采用原結構、原工藝、原做法對城墻進行搶險加固,千年古海塘由此煥發新生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