惟創新者進,惟創新者強,惟創新者勝。
合肥,一座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把創新作為第一動力的城市,正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為引領,加快大科學裝置和一批重大基礎研究平臺建設布局,吸引八方英才在這里仰望星空、探索未來。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目前,合肥匯聚各類人才超200萬人,其中已認定高層次人才8000余人,在肥服務院士138人……這里,已成為眾多科技人才逐夢筑夢的天地!創新合肥,也因科技人才大步邁進、高歌猛進。
科技創新越是發展,越是需要一個良好生態。矢志創新的合肥深諳此理,正著力加強科技創新生態建設,努力繪就科技創新好風光,讓每一個創新者都能找到承載夢想的土壤,讓每一家創新企業都能長成參天大樹。
保障科研時間,讓創新人才心無旁騖
科技創新是一項偉大事業,但過程往往曲折艱辛,需下“十年磨一劍”的苦功夫,需懷“板凳坐得十年冷”的真定力。
“人造太陽”持續“燃燒”、“九章二號”成功問世、“巢湖明月”正式運行……今年以來,一項項重大科技創新成果的涌現,絕非朝夕之功,都需科技工作者的長期積累、長時間投入和長年累月的付出。
人們不禁感嘆:沒有專注,哪來突破?沒有堅守,何以創新!
如何真正把時間還給科技人員?
合肥結合全市科技創新實際,廣泛征求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合肥工大等在肥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員意見,制定發布相關文件,將“無謂的迎來送往活動”“不必要的評審評價活動”具體細化成“十條負面清單”,納入市委整治形式主義為基層減負專項工作機制督查范圍。
“科技創新必須專注專注再專注。”畢業于中國科大的董寧說,合肥的用心之舉,能夠更好保障我們把更多時間和精力用在科研上。董寧和他的團隊成立合肥埃科光電科技有限公司,專注機器視覺核心部件的研發、生產、銷售,已經在這條賽道上攻克了一道道關卡。
發展的關鍵在落實,落實的關鍵在力度。“我們將嚴格執行與監督,最大限度避免科技人員在應景性、應酬性活動上浪費寶貴時間,讓他們沉下心來搞創新。”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說。
消除堵點痛點,讓創新活力競相迸發
科技創新和體制創新,如“鳥之雙翼、車之兩輪”,只有兩者共同驅動,才能讓創新活力充分迸發、動力更加強勁。
位于合肥經開區的合肥合鍛智能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是集液壓機、機械壓力機、色選機等各類高精專產品研發、生產、銷售和服務為一體的大型裝備制造企業。
“有了良好的創新環境,科技人員才能產出更多創新成果。”合鍛智能董事長嚴建文說,這幾年,得益于科技創新體制改革,合鍛智能在產業工藝技術創新研究領域取得突破,解決了許多關鍵裝備難題。
創新主體發展的堵點和痛點,就是合肥推動科技創新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虞愛華在多個場合提出,“對于科技創新的事,不能盯著‘賺錢’,也不能圖‘省錢’,只要是‘值錢’的,就要舍得‘花錢’。”
合肥逐年修訂完善“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若干政策”,圍繞更加精準聚焦解決科技創新發展難題,加強財政與金融等政策協同,采取更加有利于撬動社會資本和金融資本的支持方式,充分發揮財政資金的放大作用,力爭最大限度提升創新企業的創新能力。
“我市還逐年修訂調整支持自主創新政策,每年拿出百億‘真金白銀’支持科技創新,引導帶動2020年全市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達3.52%,居省會城市第3位。”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介紹說。
放眼未來,針對量子、高端芯片、高端裝備、生物醫藥等前沿引領和顛覆性技術、重點領域最核心的關鍵技術,合肥已設立市級科技重大專項項目,計劃每年設計10個左右,單個項目資助最高可達1000萬元。
搭建轉化橋梁,讓創新成果走出“深閨”
科技創新的使命在于“從0到1”的原始突破,更在于“從1到N”的應用轉化。
“為科技成果構建最高效的轉化體系,才能不斷激發科技創新活力。”市科技局有關負責人說。
怎么轉化?如何產業化?合肥深化與大學大院大所大企合作,共建協同創新平臺30個,搭建起一座座科技成果轉化的“金色橋梁”。
如今,中科大先研院、合工大智能研究院、清華合肥公共安全院……一個個產學研平臺拔地而起,讓越來越多的科研成果從“實驗室”加速走向“應用場”。
“技術成果成功轉化應用,也是科研人員創新創造的動力。”合肥中科智馳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經理江如海告訴記者,2018年,他帶領技術團隊積累了十余年的無人駕駛技術,卻在轉化時陷入困境。
關鍵時刻,中科院(合肥)技術創新院為其提供平臺和資金,幫助中科智馳用1年多時間實現了從技術成果到量產盈利,其技術團隊還獲得了超過70%的股權激勵。
“如今,我們的研發團隊共27人,大家的創新勁頭越來越足。”江如海愉快地說。這家“小而精”的科技企業正滿懷信心,朝著成為國內無人駕駛領軍企業的目標奮勇前行。
凡益之道,與時偕行。
除了推動產學研合作,合肥還花大力氣運營安徽科技大市場等交易平臺,努力用好天使基金等融資平臺,辦好中國科交會、世界制造業大會、世界顯示產業大會和量子產業大會等重大展會平臺,不斷優化科技成果轉化生態圈,進一步加快科技成果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
“創新型企業‘生根發芽’離不開優渥的土壤。”埃科光電總經理董寧有感而發,“近年來合肥的創新環境越來越好,讓我們的發展信心越來越足。”
充分惜才愛才,讓“創新愉快”更愉快
創新是對未知領域的艱辛探索,不僅需要強大的驅動力和追求真理的熱忱,也離不開一批又一批創新人才的持續發力。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營造良好的創新生態,必須讓科技人才沒有后顧之憂。
善謀善為,善作善成。合肥正用實際行動,努力做到工作見真心、服務暖人心、關懷留住心,讓“創新愉快”更愉快,“養人的地方”更養人。
在今年2月召開的全市科技創新大會上,省委常委、市委書記虞愛華要求全市各級領導干部做科學家的“粉絲”,盡全力解決科研院所和科技工作者的“急難愁盼”。
會上,合肥給予楊金龍、葉向東、陸夕云、吳宜燦、俞書宏等5位院士每人補助經費200萬元,用于科學研究和改善生活。同時分別給予中國科大、中科院合肥物質科學研究院2000萬元、500萬元經費獎勵,用于開展科研攻關、團隊建設和人才培養。
“投資人才就是投資未來。”市科技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頒獎主要是為了鼓勵科研人員繼續攻堅克難出成果,激勵科研院所繼續培養創新人才,提升合肥科技創新水平。
《合肥市科技創新條例》還明確建立人才創新創業綠色通道,優化人才創新創業公共服務,在住房、醫療、家屬安置、子女教育等方面提供便利。同時,為引進的外籍人才在本市工作、生活提供便利服務。
“合肥不僅擁有充滿活力的科研環境,還有著令人舒適的生活環境。”合肥學院德國教授湯衛思愉快地說,他的兒子正在一所新的公益性小學學習,那里的教學環境讓他十分滿意。
在合肥泰禾智能公司負責全球首套智能裝車系統研發的張杰博士由衷感嘆:“這座城市對科技人才的重視,讓我的團隊招攬到越來越多的優秀畢業生。”
走過千山萬水,仍需跋山涉水。
新征程上,合肥將滿懷創新激情,永葆奮斗韌勁,努力將廣大科技人才追夢圓夢的涓涓細流,凝結成城市拔節生長的磅礴偉力,奮力在科技強國建設中擔綱承梁!(葛清政 周軍)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