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聆聽、追憶、探索、反思,記錄六安非遺,講好六安故事,感受文化六安?!斗沁z·六安》第二季,唱罷世間情切,輾轉百味人生!
微寒,落花長嶺關。
鑼鼓更隨秋雨,盡瀟然。
曲曲笛聲暗許,流光已百年。
唱罷世間情切、倚闌干。
——《思帝鄉》
鑼聲鼓韻金寨思帝鄉鑼鼓
大別山,三省交界,莽莽蒼蒼。崇山銜峻嶺,高峰入白云,叢林繁茂盛,江淮從此分。千百年來,優美的環境、厚重的歷史、淳樸的民風,積淀了燦爛的文化,歌詠曲藝一直是大別山區人民代代相傳的文化活動。由于高山阻隔的地理限制,皖西大別山區一直處于較為封閉的狀態,因此這里至今還保存著一種原汁原味“活化石”般的傳統文化:金寨思帝鄉鑼鼓。
“思帝鄉鑼鼓”,是唐代教坊的曲名,也是宮廷教坊里皇帝與群臣宴飲時用來助興的音樂。后來,思帝鄉用作詞牌名,唐代“花間詞派”的鼻祖韋莊,著有《思帝鄉》“春日游,杏花吹滿頭”一詞。
思帝鄉鑼鼓樂器
“思帝鄉鑼鼓”是清代同治年間,由湖北省麻城縣流傳到金寨。湖北麻城張家灣熊存發將思帝鄉鑼鼓傳授給金寨縣斑竹園鎮板廠村的李姓家族。民國年間,李姓家族的李代全將思帝鄉鑼鼓演奏技藝傳授給李興云和李德香。而后,李興旺將思帝鄉鑼鼓傳授給本村的羅姓家族和熊姓家族,這些家族在金寨相繼組建了思帝鄉鑼鼓班子。
金寨縣思帝鄉鑼鼓協會
思帝鄉鑼鼓一度在發源地麻城消逝不聞。民國年間,“思帝鄉鑼鼓”又從金寨反向傳播,流行到英山、羅田、麻城等地。大別山一帶,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很多關于思帝鄉鑼鼓的古老傳說。
詩言志,歌傳情。人們將自己的情感寄托于歌聲之中,融入到日常生活之中。
碼鑼
金寨思帝鄉鑼鼓,內容和形式與其所在地區勞動人民的生活習俗緊密聯系,風靡鄂豫皖三省,深受當地群眾喜愛。正是因為鑼鼓的氣氛渲染、群眾的情感需要,思帝鄉鑼鼓一直被完整地存留于深山村落,融入到尋常人家。
鼓
吹打著思帝鄉鑼鼓、唱著《八音頭》,拜天地、掀蓋頭,鬧洞房,傳統民俗中追尋文化記憶,這是當地獨特的文化風景。
詞抒懷,曲寄心。人們用歌曲表達自己的情感,寄托自己的思想。
簡板
思帝鄉鑼鼓全套五十四路,四大調,分文武兩門。武門樂器包括鑼、鼓、鈸、馬鑼;文門樂器有二胡、板胡、笛子、號、嗩吶?,F今,已記譜名有三十二路,演奏二十八路?!端嫉坂l鑼鼓》帶有明顯的宮廷音樂印痕,是古代宮廷音樂研究的重要文本。其表演形式多樣,集歌舞音樂、戲曲表演于一體,也是中國傳統藝術研究的重要依據。
鈸
聲依詠,律和聲。聲律與歌詞,相伴互存,和諧共生。
革命圣火燃起,大別山區人民改編、創作了大量的革命歌曲,記錄革命斗爭、動員社會群眾,反映蘇區生活。著名紅歌《八月桂花遍地開》就誕生于此。新時代,老人們也用思帝鄉鑼鼓改編、演奏了《八月桂花遍地開》,表達他們對先烈的情思、對生活的期許。
從盛唐的宴飲宮樂到百姓的婚喪嫁娶,從群眾的悲歡喜樂到紅軍的革命動員,百余年來,思帝鄉鑼鼓在千里大別山經久不衰,越唱越響、越唱越遠。在傳承與堅守中,思帝鄉鑼鼓不僅貫穿了傳承人們幾代人的人生,也深深地烙在了山區人民的記憶里,融入了淳樸的民俗民風,沉淀了山區人民的精神文化,成為了他們的情感寄托。(解說詞皖西學院李方海)(六安市文化和旅游局供稿)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