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综合久久鬼色97,国产精品婬乱一级毛片,亚洲综合色区无码专区,国自产拍91免费观看

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江蘇省高郵市

時間:2022-08-01來源 : 中國網作者 : 佚名


一、高郵簡介

高郵市地處京杭大運河畔、江淮生態大走廊核心區,總人口83萬。東鄰興化市,南連江都區、邗江區、儀征市,西接天長市(安徽省)、金湖縣,北界寶應縣,總面積1963平方公里,其中陸地面積1175平方千米、水域面積788平方千米,水體占市域總面積的40%,森林覆蓋率達22%。2020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38億元,一般公共預算收入38億元,在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中進至第45位。

2014年,高郵市委市政府加快調整經濟結構,將旅游業確定為永久基本產業。2017年以來,全市涉旅總投入19.59億元,其中旅游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資金投入14.78億元。

借力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戰略,高郵市將進一步放大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品牌效應,整合提升現有文化旅游資源,提升文化旅游知名度和美譽度。

《鎮國寺秋色》

大運河

大運河

二、文旅融合特色

1.資源豐富,融合發展基礎完善。高郵歷史底蘊深厚,自然風光優美,因秦王嬴政在境內筑高臺、置郵亭而得名,有著7000多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城史。一是文化旅游資源豐富。現擁有3處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點、6處國家重點文保單位,11處省級文保單位。創成國家等級景區8個,其中4A級2個、3A級6個。去年,全市接待游客54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62.24億元,旅游對GDP的貢獻率達7.45%。二是非遺活化推動發展。擁有國家級非遺項目1個,省級非遺項目6個,揚州市級非遺項目11個。市級以上非遺傳承人20人。作為“中國民歌之鄉”,高郵民歌目前已傳承至第五代。以高郵咸鴨蛋、界首茶干、秦郵董糖等為代表的傳統手工技藝,通過工藝傳承與模式創新相結合的方式,煥發活力。三是文旅企業態勢良好。目前,全市共有三上文化產業企業56家,三下文化產業企業137家。2016年成立了市屬國有企業文旅集團,按照我市文化和旅游產業發展戰略,整合全市文化旅游資源,對文化旅游項目進行規劃、設計、投資和運營。四是專業人才凝聚智慧。設立文化旅游專家智庫,聘請全國多位專家學者對我市文化旅游業發展中的問題開展研究、為文化旅游業發展建言獻策。成立高郵市縣域文旅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開展高郵市特色文化研究,以高郵市發展目標為核心結合高郵文化特質策劃文旅產業項目。五是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市共有四星級飯店2家,文化主題酒店3家。在4A級景區和重點旅游景區設立志愿服務工作站點,定期開展公益行動。投入2000萬元更新提升旅游導覽標志標識牌。開展“廁所革命”,新改建49座A級旅游廁所,其中3A級6座。開通旅游專線5條、景區直通車1條。六是綜合服務多方協同。強化線上線下雙平臺意識,通過江蘇政務服務、秦郵雙創服務中心、高郵通郵電子商務產業園等平臺,整合資源、精準賦能,為文旅企業提供包括科技、金融、人才、市場等多方面服務。

高郵湖

高郵湖

湖上花海

2.業態豐富,文旅融合不斷深入。一是注重規劃引領。編制高郵市“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業發展規劃,對“十四五”期間我市文化和旅游業發展的目標、路徑與戰略、找準市場定位、推動文旅產品的轉型升級和政策保障等方面進行詳細分析。二是豐富旅游內涵。將獨具高郵特色的美食、美景、美文,名城、名人、名事等融入景區景點中,借力全國美展、七夕音樂節、高郵湖三大經典品牌賽事、高郵湖大閘蟹旅游美食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發揮、放大秦少游、汪曾祺等名人效應,精心謀劃獨具地方特色的鄉村游、研學游、體育游、紅色游路線。三是打造文旅新空間。延續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文脈,推動文博城市建設。高郵市文化藝術中心、汪曾祺書房入選2021年度江蘇省“最美公共文化空間”,汪曾祺紀念館等3個景點入選江蘇“運河百景”標志性運河文旅產品,成為網紅打卡點。結合“文化和自然遺產日”和重要節慶日,舉辦非遺展示日活動,推動非遺進景區、進校園深入開展。四是發展“+旅游”業態產品。打造湖上花海、濱湖花海、菜籽油壓榨工藝展示館、鴨文化博物館、未成年人禮儀實踐教育基地、珠湖小鎮等一批具有高郵特色的旅游新業態,將文化旅游、康養旅游、研學旅游等充分融入“旅游+”創新發展模式,走出一條融合發展新路徑。五是建設文旅綜合體。在市域主要景區及周邊建成高郵市圖書館書房、王氏書房、人民公園書房、汪曾祺書房,融合景區特色致力于打造“可游覽、可觀賞、可休閑、可閱覽”的景觀式主題書房,為景區增添濃郁文化氣息。在王氏紀念館周邊建立高郵書場,將非遺民歌展示館、大師工作室搬入國家3A級景區內,充分發揮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功能、娛樂功能和品牌效應。六是培育“科技+”文旅新業態。建設省5A級數字檔案館、高郵首家鄉鎮數字電影院。在城區建立8個漂流書屋,可提供圖書借閱、查詢、意見反饋、遠程控制等24小時智能服務。

抗戰最后一役文化園

清水潭

汪曾祺紀念館

3.運營有序,市場管理常抓不懈。一是健全體制機制。編制《高郵市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實施方案》,出臺《高郵市關于推動文化產業加快發展若干政策(試行)》,以政策為引導,助推文化旅游產業快速融合發展。二是構建聯動體系。成立了旅游巡回法庭和旅游警察中隊,市文化旅游市場綜合執法大隊常態化開展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行動,確保全市文化和旅游市場安全有序平穩發展。三是強化本質安全。將“平安旅游”列為平安高郵建設重點,建立健全旅游市場投訴網絡和應急處理機制,積極推進旅游綜合管理“1+3+N”體制改革,多年來未發生一起旅游安全事故。四是借力智慧平臺。建成旅游集散中心和智慧旅游服務平臺。實現景區安全監控、旅游投訴、旅游質量問題處理、客流分析、預測預警等功能。目前已實現了對全市重點景區的實時監控和管理。五是展現城市形象。與抖音、騰訊等新媒體合作開展“三美三名”種草式宣傳,今年還在京滬線開通了“好事成雙在高郵”冠名動車。《好事成雙在高郵》《濱湖郵城》《中國影像方志·高郵篇》等宣傳片在央視反復播出,在頭條號多次推廣,城市知曉度美譽度大幅提升。

文游臺

文游臺

4.創新示范,經濟發展效益顯著。一是構建執法體制。2017年,在全省縣級市率先完成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改革試點工作,成立文化市場綜合執法大隊,賦予其文化市場及旅游領域行政檢查、行政處罰、行政強制等相關職能。二是創新管理模式。出臺旅游業發展獎勵資金政策、高郵市旅游項目貼息貸款專項資金管理辦法,出臺應對新冠疫情支持服務業企業穩定發展的政策文件,為受疫情影響下的旅游企業提供財政支持。實施“秦郵人才集聚計劃”引進文化旅游人才,并對地方文化旅游人才實行培養獎勵。設立文化旅游專家智庫,成立高郵市縣域文旅創新發展戰略研究院,為我市文化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提供智力支持。三是重視功能拓展。探索市場化合作機制,引入社會資本運營汪曾祺城市書房。建成汪曾祺紀念館,汪曾祺文化特色街區,還原汪曾祺的鄉愁記憶。將高郵市文化藝術中心與國家級3A級景區相結合,包含高郵市圖書館、文化館、非遺民歌展示館、名師工作室以及婦女兒童活動中心等,成為我市重要的文化地標和城市旅游目的地。四是發展鄉村旅游。在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中把產業興旺、生態宜居與旅游緊密起來,鼓勵辦好“一鎮一品一節”,菱塘民族風情小鎮列入江蘇省民族風情小鎮培育名單,界首蘆蕩漁鄉小鎮列入揚州市特色小鎮創建單位名錄,創成省四星級鄉村旅游區2家、三星級鄉村旅游區8家。五是豐富文旅活動。以活動為契機,創新線上線下營銷宣傳方式,推廣“好事成雙在高郵”的品牌名片。連續多年舉辦全國美展、七夕音樂節、龍舟賽、非遺文化展示、高郵湖三大經典品牌賽事、高郵湖大閘蟹旅游美食節等豐富多彩的活動,拉動人氣,帶動消費。運河·盂城驛歷史文化街區獲評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

盂城驛

盂城驛

三、創想美好,探索新時代文旅融合發展之路

十四五期間,高郵市委市政府將圍繞打造高郵文化產業特色品牌、培育文化融合發展業態、推進文旅深度融合發展以及繁榮文旅消費市場四個方面,進一步推進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

1.打造高郵文化旅游產業特色品牌。制定和完善文化旅游產業扶持政策,持續打造“好事成雙在高郵”文化旅游IP,設立高郵市文化產業發展專項基金,加大對文化產業企業、重大項目和特色品牌的培育力度。規劃打造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高郵郵運世遺5A級景區,大運河·高郵湖省級旅游度假區。

2.培育文化旅游融合發展新業態。放大文化內涵及地域特色產業,鼓勵相關制造企業引入工業設計、包裝設計等設計服務,提升產品創意內涵和文化價值。推動鄉村旅游、研學旅游、紅色旅游持續發展,讓文化與旅游特色產品緊密結合,推動文化與其他產業融合發展,使傳統文化煥發時代生機。

鎮國寺

珠湖小鎮

珠湖小鎮

3.推進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發展。依托高郵湖美景美名,以郵驛文化、名人文化和運河文化等核心資源,持續優化文化和旅游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開發體驗式、沉浸式文旅融合項目,豐富文化旅游產品供給,組織開展全國美展、汪曾祺文學獎等文化活動,精心辦好環高郵湖三大品牌賽事。加強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服務配套功能,建立健全旅游專業化管理體系、標識體系和宣傳營銷體系,進一步提升文化和旅游產業對GDP的貢獻率。

4.進一步繁榮文化旅游消費市場。完善常態化文化旅消費促進機制,推動傳統商業綜合體轉型升級為文體商旅綜合體,打造多種業態消費聚集地。優化文旅消費環境,加大市場監督力度,加強文旅消費金融服務和文旅消費權益保護。

(責任編輯:曹洋)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于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系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互聯網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絡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