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村振興,是一個呼喚人才同時造就人才的舞臺,因為廣袤田野總是孕育著無限的機遇與可能。越來越多想干事、會干事的人才奔赴而來,在這片希望的田野上,他們以大地為卷、以奮斗為筆,書寫出一個個“互相成就”的故事。近年來,蜀山的鄉村就發生著悄然變化,村莊變景區、農房變客房、資源變資產……在第七個中國農民豐收節到來之際,讓我們走近幾位扎根鄉村、投身振興的“興”農人,看他們如何與和美鄉村“雙向奔赴”,在成就自身夢想的同時,為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
俞海峰:不斷擦亮“精品示范村”金字招牌
眼下,秋日的蜀山鄉村正是豐收的時節。稻穗彎了、高粱紅了。清風拂來,整個田野掀起了陣陣波瀾。漫步在安徽首批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馬崗村,白墻、青瓦、木門自成一派,綠樹、花香、鳥啼相得益彰。四面八方的游客,朝著小嶺南、“合肥之源”等網紅打卡地進發。
大麥季特色民宿區
馬崗村黨委書記俞海峰說:“以前這里是偏遠、破舊,現如今在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的支持下,省市區鎮對‘三農’工作的高度重視,讓馬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據介紹,自2018年底,被列為蜀山區鄉村振興示范區的核心區、啟動區以來,馬崗村以“嶺上田園、秀美馬崗”為目標定位,突出地處嶺上、丘陵起伏的大地田園特色風貌,建設秀麗、和美的新鄉村,探索出了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的“馬崗經驗”。
“我們重點圍繞‘五大振興’,實施產業增效、人才促進、文化賦能、生態提質和組織領航行動,以項目建設為抓手,著力打造精品示范村。”俞海峰介紹說,以小嶺南為代表的農文旅融合發展品牌已經家喻戶曉,鄉建學堂及鄉村人才培育、鄉風文明館及“合肥之源”打造,張小郢、平塘組人居環境提升和信用鄉村及文明鄉村治理等在提升鄉村面貌和文明程度的同時,帶動了村民致富增收。
小嶺南吸引游客前來打卡賞花。(資料圖)
鄉村振興,大有可為。未來,馬崗村將通過精品示范村創建,重點打造好“合肥之源”文旅IP,不斷提升小嶺南、大嶺南等特色品質,推動鄉村振興提質增效,預計2025年底,實現“嶺秀良倉”品牌農產項目、農房盤活及菌旅產業合作等收入再創新高,綜合收入超1000萬元,集體經濟收入超300萬元。在俞海峰看來,精品示范村是榮譽,更是新起點,“我們將在近年來發展的基礎上,按照省、市對精品示范村的高標準要求,不斷擦亮金字招牌,在加快農文旅融合發展中將馬崗村建設成彰顯蜀山特色、江淮風韻的宜居宜業和美鄉村精品示范村。”
韓小娟:曹操河養魚女“上岸”當起民宿管家
今年49歲的韓小娟怎么也沒想到,在曹操河上養了20年的魚,現在竟然在民宿里煮起了咖啡。選果、搭配、切盤、擺造型……經過民宿管家韓小娟之手,幾種普通的水果很快“變”為一盤造型美觀的水果拼盤。“這可是我的‘拿手菜’,精致好看。”韓小娟笑著說道。
民宿管家韓小娟在準備果盤,送給入住民宿的游客
“我家住在曹操河邊,過去家里承包魚塘,以養魚為生。”韓小娟是小廟鎮馬崗村人,2018年,蜀山區啟動建設鄉村振興示范項目小嶺南,并吸納周邊村民為民宿管家。聽聞消息,韓小娟和丈夫商議后,決定“上岸”轉行。2019年,她正式成為一名民宿管家。
“除了端盤子和打掃衛生,我現在還能熟練操作收銀系統、插花、煮咖啡、烘焙,調配音響設備等。”韓小娟說道,“為客人提供細致貼心的服務,給他們以賓至如歸的感覺。”
民宿管家韓小娟在檢查餐廳服務設施
經過幾年的努力,韓小娟已經成長為麥香村項目大麥季原鄉酒店的餐飲主管。在她的帶動下,當地不少農民加入到民宿管家的隊伍中來。現在,大麥季原鄉酒店集觀光、休閑、住宿、餐飲于一體,既保留了當地文化遺產,也為鄉村注入了新活力,眾多游客慕名而來,帶動更多的農民增收,進一步推動鄉村振興。
“過去打魚,起早貪黑很辛苦,還賺不了幾個錢。現在,我上岸干起了體面活兒,人的精神面貌也不一樣了。”韓曉娟笑著說。“祖祖輩輩生活在小廟鎮,鄉村振興發展農文旅,給環境帶來變化,帶動增收,日子越來越紅火。我作為其中的一分子,也很自豪。”展望未來,韓小娟充滿信心,“鄉村大有可為,我將不斷學習,努力給游客提供更好服務,為家鄉振興貢獻更多力量。”
李宏亮:歸園田居在鄉村塑造泥土的藝術
“我想盡可能做個有趣的人,用陶土詮釋我對傳統文化美的認知。”在蜀山區大嶺南,戴著圓圓眼鏡的制陶藝術家李宏亮一邊研究古陶材料,一邊笑著說。李宏亮是安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廬州土陶”傳承人。他用三十年的堅守和研習,以熱情的藝術之火,把腳下的泥土,燒制成一件件精美絕倫的陶器。
種花草的盆,煲湯的砂鍋,品香茗的茶具……陶器在日常中生活十分常見,制作精良的陶器更是可以傳世的藝術品。李宏亮潛心研究土陶燒制技藝,形成捏、塑、雕、刮、削等多種技法,制作出形神兼備、造型秀雅的陶藝作品。
李宏亮在工作室制作土陶作品
從大地取出泥土,將之塑造不同的風格,放至窯爐中,最后制成陶瓷,可謂浴火重生。“同一造型陶壺我可能制作20個,選取最滿意的1個給顧客。”李宏亮說,陶土是有靈魂的,作品代表著藝術家的品味,嚴格要求、精益求精,才能與觀眾產生微妙的連接。陶藝與李宏亮的生活似乎融合在一起,他把這項藝術創作親切地稱為“玩泥巴”。
擁有傳承土陶藝術夢想的他,走過千山萬水,2019年選擇在蜀山打造他的“土陶樂園”。“陶藝創作與鄉村慢生活比較契合,通過制陶的體驗,希望都市人尋找內心的平靜,愉快度過生活時光。”李宏亮將身體和心靈都安置在廬州土陶博物館。
李宏亮和他的土陶傳習基地
創作之余,李宏亮著力打造李氏土陶傳習基地,與蜀山區中小學合作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也在蜀山區文化館開設公益課堂、暑期培訓班等,讓更多人了解土陶,感受“土與火的藝術”。扎根美麗鄉村,傳統藝術帶動嶺南文化旅游發展,廬州土陶豐富了蜀山區鄉村振興的內涵。
這幾年,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走進他的“野佬陶坊”,寄情鄉村魅力。泥土給了鄉村生命和呼吸,也為李宏亮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提供創作素材。李宏亮潛心打造與陶土有關的“桃花源”,賦予大小嶺南悠遠悠長的藝術想象。
周子夜:既圓市民“田園夢”又念村民“致富經”
晨光微曦,記者趕到西部農場的時候,周子夜已經在組織村民們給園區道路除草了。臺風過去,天氣依舊悶熱潮濕,他的衣服和頭發早已被汗水浸濕。“一場雨、一場草,得抓緊拔。做農活,可偷不了一天的懶!”這是周子夜筑夢田園的第7個年頭。2018年,他和其他4個合伙人揣著湊來的40萬元,將創業的目光看準了大有可為的廣袤農村,決定在蜀山區小廟鎮五十墩社區打造一片西部農場,為鄉村振興事業貢獻自己的力量。
搬鋼材、鋪草坪、焊接、裝玻璃、拌水泥……幾個返鄉創業的新農人凡事親力親為。“像燕子銜泥,把一個普通的鄉村田園,一點一點構筑成如今這個集民宿、餐廳、娛樂性場館、種植采摘和養殖等多項業務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周子夜介紹,按照旅游休閑與農業相結合思路,他們將農場打造成為可以容納大型聚會的場地,把企業團建和家庭聚會延伸到田間地頭。近年來不斷升級運營理念,增種了130多畝的果樹以供采摘,租賃12戶閑置村居,改造成會議廳,今年又增加了游泳、足球場等運動設施……由于定位準、服務優,農場的營收逐年增長,2023年接近500萬元。
周子夜在田里察看植物長勢
“為了讓我們踏實創業,從區里到鎮里再到村上,不僅幫我們解決了水、電問題,還結合農村環境整治,將雙向雙車道的柏油路修到了農場口,比起下雨就泥濘的土路好走多了,交通方便加上區位優勢,對未來很有信心。”一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才算富。周子夜和團隊一直反哺鄉村,吸納附近農民幫忙耕種、采摘,提供就業機會、拓寬收入渠道,還準備利用客戶資源和網絡平臺,打造農產品銷售一體化基地、聯動企業事業單位等,“化零為整”銷售農產品。
西部農場里,游客們仰望星空、放松心情,享受露營的樂趣
“在鄉村,敢想、敢干、敢堅持,就會有收獲!”周子夜表示,未來,他們想發揮農場的“紐帶”作用,整合周邊的采摘園、牛羊肉市場、鄉村客棧等資源,打造農產品品牌,把蜀山的美麗鄉村推向更大的舞臺。“曾經我想要追逐遠方,追逐從未體驗過的繁華,但見證了鄉村的變化,我卻想在這里創造繁華,也許更有價值!”
人間驕陽剛好,風過林梢,彼時我們,滿懷激情與鄉村共成長。與其等風來,不如追風去!在陽光普照的土地上,在實現夢想的征途上!勇氣與夢想碰撞,將點燃燎原的光。
文:王輝、陳三虎、孫雨靜、劉曉朦、陳瑩瑩
圖:蜀山區委宣傳部供圖
(責任編輯:沈曄)